随着网络媒体在当代社会的广泛普及,运用互联网这一载体进行人际交往的网络社交成为当代大众最主要的社交形式,与此同时,传统的校园欺凌现象也随之从线下蔓延至线上网络空间,产生了“网络欺凌”问题。“网络欺凌”,是指个体或群体有目的的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互联网平台上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对他人或群体进行反复的恶意攻击和故意诋毁诽谤,对他人生活、名誉、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社交媒介的主要受众,其信息传递共享、精神情感交流都愈发依赖网络社交媒介,便捷高效、有趣多元的网络社交形式和渠道极大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但同时,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大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因素也导致了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的层出不穷,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欺凌问题的重灾区。因此当下对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防治迫在眉睫。
一、当下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的成因
在大学生网络欺凌这一问题中,无论是施暴者、旁观者还是受害者,其行为态度和心理观念都暴露了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价值观塑造、网络安全教育以及我国当下网络社交平台和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是社会、校园、家庭和个体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大学生群体的自身局限性为网络欺凌创造了主观条件。其一,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和知识眼界的局限性导致其还不具备正确处理和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在处理问题上较为冲动和草率,宣泄情绪的方式更直接大胆,缺乏理性思考和责任心,这种不成熟的思想价值观会导致该群体更倾向于用便捷开放的网络平台发泄情绪和表达不满,最终沦为校园网络欺凌的施暴者。其二,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中旁观者的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也是导致网络欺凌危害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因为各种形式的校园欺凌引发的悲剧中,人云亦云的旁观者责无旁贷。当代大学生一般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塑造和完善阶段,同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坚持主见,因此容易被社交网络上的言论所影响,从而沦为网络欺凌的推波助澜者。其三,大学生心理素质还有待加强,难以做到不受外界虚假信息干扰,始终保持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同时弱势群体缺乏家庭和学校的足够关注和关爱,自我价值认同感不够高,容易被网络暴力者散布的虚假信息所影响,且处于孤立无援的环境中,从而极易产生消极抑郁悲观的心理和情绪。比如电影《少年的你》中无论是施暴者魏莱和受害者陈念,都缺乏足够的家庭关爱因而存在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最终引发悲剧。
其次,社交网络平台自身特点和缺陷也导致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频发,得不到有效规制。社交网络平台匿名制发言使得网民网络发言具有隐蔽性和便捷性,在这种隐秘性掩护下,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再如现实生活中那般拘束和克制,容易由畅所欲言演变为肆无忌惮的言语攻击。而对于不良网络社交行为,相关平台的监管力度不足,缺乏有效审查和规制,相应的惩戒措施也不完善,没有起到对网络欺凌施暴者的震慑作用。
最后,目前我国网络暴力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专门具体的法条规定和规范性文件,在处理网络欺凌相关纠纷时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网络欺凌风气。
二、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防治对策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欺凌案例屡见不鲜,大约20%的大学生都遭受过网络欺凌,而网络欺凌施暴者所占比例更大,部分大学生同时作为网络施暴者和受害者存在。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的表现主要有网上言论攻击诋毁、隐私披露、网上孤立等形式,而受害者遭遇了网络欺凌之后往往缺乏正确的救济途径,导致问题发展为燎原之势。这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安全和法治教育、学生家庭教育、社交网络环境建设和法制建设等存在的各种隐患。因此,有效防治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防治要同时做到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理规制。首先,大学生群体要自觉提高自身综合修养,内外兼修。一来,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要严于律己,有底线、有原则,自觉提升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开拓眼界,独立自主,从而提高处理人际关系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做到不人云亦云,拒绝成为网络欺凌的施暴者和推波助澜者。二来,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具备自我肯定和认同感,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不因网络上的不实言论而轻易怀疑自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加强个人隐私保护防范意识,遭遇网络欺凌之后也要勇敢积极地进行举报维权。
其次,高校要加强管理和教育。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和《少年的你》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学生所遭受的校园暴力和网络欺凌,校方所发挥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缺乏对责任人的及时制止和对受害人的关爱帮助。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定期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相关知识信息和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预防部分学生因为缺乏相关法律常识和不成熟的三观而成为网络欺凌施暴者。同时,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完善信息审查机制和处理机制。网络社交平台运营者要不断提升信息筛查等相关技术,及时发现和阻断侮辱性信息和隐私信息的传输,勿让网络技术成为校园欺凌的利器。并且对于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进行明令禁止,明确相关行为的处罚规定。当出现了网络欺凌现象,相关网站运营者要做到及时阻断和删除不良信息,最大程度上降低影响,自觉担负起肃清网络社交环境,保障网络服务安全的社会责任。比如美国Facebook规定大学生用户注册必须在指定大学的IP地址范围内。最后,明确网络欺凌的法律界定和责任归属,明确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救济权利。这是从法律上对大学生网络欺凌进行有效防治。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欺凌问题的法律规定,因此在发生问题之后无法明确责任归属和处罚措施,导致法律无法对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起到有力震慑作用。
另外,对于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相关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也应当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呵护的责任,大学生网络欺凌,不只是一个校园现象,更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社会问题。要有效防治大学生网络欺凌,为大学生群体塑造一个干净、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必须做到教育、管控、保障三位一体。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网络社交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1KY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