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文化包括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两方面。语言交际是指人们通过言语完成的一系列交际行为,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间的社交称谓、问候、告别、礼貌用语、道歉行为等。非言语交际主要表现在说话时的身势、表情、手势、体距(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眼神、微笑、体触、语调、语气、语速、服饰等。非言语交际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也极为不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由于文化不同,英汉的非言语交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使得英汉交际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电影中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之一,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形态。每一个国家的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民族文化中主流价值形态的色彩,并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鲜明地展现着一个社会不同文化群体独有的特点。
英汉语言中的表情
表情语指的是通过脸部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情绪等。脸部的所有活动都可以归为表情语,其中以目光最为敏感。中西方在面部表情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通常习惯控制自己的表情流露,其真实的情感通常并不表现出来,该高兴时不会“喜形于色”,该拒绝时“模棱两可”。与之相反,西方人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他们的喜怒哀乐通常会溢于言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表情达意时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表情语,只是展示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不同民族在展示表情方面的差异。
在交际中,目光可以说是表情的核心。不同的文化中,对目光注视的对象、方式、时间、方向的“规定”是不同的。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人们在交谈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注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呆滞的目光会给人带来灾祸。尤其是在希腊,人们不习惯长久注视对方,这几乎成为一项不成文的法律。而在英国和美国社会中,在谈话的时候,听话人通常要注视着说话人的眼睛或脸。如果听话人同意说话人的看法,可以微笑或点点头:如果不同意或有所保留,则可以把目光移开或侧一下头。可见,在英国和美国文化中,在交际中注视对方、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是一种有教养的体现。
英汉语言中的身势语
身势语主要是指人体的姿势和动作。同语言一样,身势语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英汉身势语也就必然有所不同。
英汉身势语中,尽管有些动作相同,却表示不同的意义。例如,拍别人的脑袋在英语中的意义是安慰、鼓励、钟爱;在汉语中这种行为表示成年人对孩子的疼爱,但较为少见,通常同龄人之间的这种行为会被理解为是侮辱人的动作,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再如,跺脚在英语中表示不耐烦的意义,但其汉语意义是悔恨、气愤、灰心等。不同的动作表示相同的意义也是英汉身势语差异的一种表现。例如,在表示“我吃饱了”时,美国人常用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上,手指伸开,手心朝下,同时说“到这了”;而中国人则习惯用手轻拍自己的肚子。英汉身势语的差异还体现在有些动作只见于美国文化中,汉语文化中是没有的。例如,美国人把胳膊放在胸前,紧握拳头,拇指向下摆动几次,表示反对某一建议、设想或某人;咂指甲则表示担心,不知所措。
英汉语言中的交往距离
交往距离是指交往中交际各方彼此之间的间隔距离,包括人情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对于交往距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观念。
由于中国人长期处于人口稠密所造成的拥挤环境中,因此中国人能够适应比较拥挤的环境,而且中国向来有“人多力量大”的观念,所以中国人对交往中的体距问题也就要求不高。但西方人常年生活在地广人稀的环境中,习惯于宽松的生活环境,因此他们很惧怕拥挤,在与人交往中也总是将自身范围扩展到身体以外,与他人保持一定的体距。通常情况下,南美、阿拉伯、非洲、东欧、中欧等地区的近体度较小,而美、英、德、澳、日等国家的近体度较大。例如,在与对方进行交谈时,英国人习惯于保留一个很大的身体缓冲带,而许多亚洲国家的人则倾向于彼此靠得很近;在公共场合,德国人总是自觉地依次排队,而阿拉伯人则倾向于一窝蜂地向前拥挤。
英汉语言中的身体接触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对身体接触的对象、范围、形式场合等的规定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微妙领域的恰当处理,否则容易造成尴尬,引起误解。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不同,对身体接触的社会规范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公众场合很少发生身体接触,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接触更少。在公开场合,拥抱接吻的现象并不多见,近年来处于恋爱中的男女青年牵手走路等高亲昵接触十分常见,但是这种现象在农村仍然不多。值得提及的一点是,在中国,年轻的同性之间在走路时手牵手,甚至勾肩搭背是很正常的现象;而西方国家则将两个青年男子或女子手牵手走路视为一种同性恋的行为,但若这种行为出现在异性之间则被看作是自然的。再如,在中国,人们经常触摸小孩以示亲昵,如果是朋友或邻居的孩子,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或抱起来亲吻,这些行为被视为是友好的;然而在西方,人们只对家庭成员或关系极为亲密的朋友触摸或亲吻。在牵手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西方国家,男子之间握手时,通常要伸出张开的手掌,握住对方的手,稍稍用力地垂直摇动一两次就马上松开,同时还应看着对方的脸,保持视线接触;男子与女子握手时,如果女子坐着,可以不用站起来。中国人可能会感觉与西方的男子握手时对方太过用力,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把中国人握手时手劲较轻视为不诚恳。此外,在中国,有时两人先握一下手,并不立即松开,有时甚至会互相拉住不放,这在中国只是一种礼节动作,而英语国家的人则十分不习惯,他们一般将其视为禁忌。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密切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跨文化交流对人们来说不再陌生。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表示的内含不尽相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冲突也日益显露。英文电影内容生动、情景直观,真实反映了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状况、生活情景、文化教育,可以很好地让学生逐渐熟悉和适应这些差异,有效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教学途径学习的英语和英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英语有一些差别,这主要体现在语音、语调、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使用等方面。这些差异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一些交际困难或失误。英语电影可以让英语学习者熟悉和适应这些差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观赏电影来提升语言能力、语用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感受目标语民族的价值观是电影渗透作用的具体体现。
(作者系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