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目中,延安是一块无产阶级革命圣地,也是一块社会主义文艺圣地。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贺敬之脍炙人口的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也让我在对延安充满景仰的同时,增添了几许神往。
2002年5月,为纪念《讲话》发表六十周年,上海文联组织了大批文艺工作者前往延安采风学习。我终于有机会前往这块圣地,投进延安的怀抱。
我忘不了——当我们来到宝塔山下、延河边的窑洞时,著名作曲家、《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就像游子回到母亲身旁一样,眼含热泪,深情地连连说着:“这就是圣地,圣地延安啊!”我采访过他,知道这位革命烈士的后代心中,永远澎湃着延安精神,正因如此,他才会写出不朽的传世之作《红旗颂》。我的忘年交、作曲家吴应炬所住的那幢大楼里,有三位从延安来的著名作曲家——瞿维、寄明和黄准。因为这个缘故,此次来到鲁艺——黄准的母校,我就特别关注她。我看到黄老师的目光、神情、举止,就仿佛回到了六十年前。兴奋、激动,使她几乎有些忘情。她带着我们一起寻找当年的教室与宿舍,指认当年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房间。突然,她走出校园,沿着雨后泥泞的黄土小路急匆匆地向前、向前。我们非常好奇,不知她会带领我们去往何处?“啊,还在,还在啊!”黄准指着一棵树上挂着的炮弹,兴奋地告诉大家这就是鲁艺有名的“炮弹钟”。当年,他们就是敲着这口钟,上课、下课。这钟声,六十年来一直在黄准的心中响着,伴她写下了唱红全国的《红色娘子军连歌》,还有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的名作“太阳光晶亮亮,雄鸡唱三唱。……”黄准接过递给她的树枝,敲响了这口“炮弹钟”——当、当、当,钟声响起,我们心中的延安精神之钟也在轰鸣。
我忘不了——在那个初夏的晚上,我们在鲁艺操场上与老区人民一起高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色娘子军连歌》……当吕其明老师指挥大家高唱《延安颂》时,全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在那个时刻,我思绪万千。六十年一个甲子,延安的黄土地滋养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在如此贫瘠的地方,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精神昂扬、意气奋发地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奇迹。这种精神,使六十年后的我们向往,亦使我们汗颜。
感谢上海文联——我们文艺工作者自己的联盟,让我们走出喧嚣的大都市,走出狭隘的小圈子,走出阻隔心灵的钢筋森林,走出功利浮躁的商业雾霭,真正地去感悟历史、去审视心灵、去走向时代、去拥抱人民。
(作者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编剧,代表作品:《葫芦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