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委组织部、河北省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领导小组经济社会工作办公室等单位联合摄制,河北广电盛腾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援疆电影《情满天山》举行首映。如何真实、全面、精准地反映二十多年来河北援疆人的工作实绩,尤其是河北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援疆精神,如何在持续的援疆工作中发扬光大?以制片人王建平、导演杨竞泽、编剧陈建忠、杨叔乾为主的小分队多次深入新疆多地采风,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援疆干部人才的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承载着众多期待和使命的援疆影片终于和广大观众见面了。
用两代援疆人故事,揭示二十多年来河北援疆人精神
在一部容量十分有限的电影中,欲真实、全面、艺术呈现二十多年来河北援疆工作的实绩、持续付出、无私奉献,特别是弘扬光大“河北援疆精神”这一重大主题,主创团队深知,必须严守现实主义典型化创作方法,遵从艺术规律,精心剪裁生活素材,倾心提炼时代主题,用心构筑故事框架,细心塑造典型人物,苦心结构人物关系,匠心确定影像风格等。将二十多年中几代河北援疆人的精神浓缩在以乔建华、乔小山父子两代人的命运故事中加以艺术呈现,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精妙。
《情满天山》是以新时代青年干部乔小山因父亲作为第一代援疆“拓荒人”忘我投入、无私奉献,在兵团战友阿尔斯楞为救自己献出年轻生命之际,他毅然担负起抚养战友遗子巴图的使命。此时远在秦皇岛的妻子因煤气中毒去世,乔建华怀抱巴图从四千公里之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种羊培育站”赶到秦皇岛家中,而刚刚失去母亲、独守家中的亲儿子乔小山见到父亲又带回一个“巴图弟弟”,顿生“仇恨”,直到他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执意要远离父亲而报名加入了援疆工作队。
影片采用“套层结构”,双线蒙太奇叙事。以乔小山作为第一叙述者,以他的个人视角、亲身体验、心理反应、思想领悟、情感渐变直到脱胎换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援疆人,实现了“叛逆性格”的大反转,收获了成长、收获了爱情、收获了人生与事业的双赢,尤为珍贵的是他通过自己的援疆经历,终于走进了父辈的情感世界,理解了自己从童年时代就一直深深“仇恨”的父亲博大的情怀。
此外,《情满天山》巧妙运用双线平行“蒙太奇叙事”,将二十多年前父辈的人、景、情,奔马、流云、天际、戈壁、河流、山峦、胡杨,与新时代新一辈援疆人乔小山所此在的能勾起回忆的人、景、物一一对应,互为因果,通过穿越时空的音乐,村落、诗化镜像语言,引发观众深远、广阔、神奇、共情的艺术联想,在二十多年前乔建华谆谆教诲养子巴图、亲子乔小山背诵学习唐代诗人王勃“边塞诗”的历史镜头,与25年后乔小山不厌其烦地教授“结对子”亲戚肉孜坦木大叔家的侄子小哈力克背诵王勃边塞诗的现实场景,互文互情,张力无限。而当影片套层结构中多处响起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千古绝唱时,每一次主人公的深情吟诵,都会引发观者情感的共鸣,不断蓄积、升华,而当影片“尾声”时,老年乔建华在生命垂危之际,执意要回到令他梦魂牵绕的天山脚下,养子巴图深解父心,毅然陪护父亲来到乔小山结亲的霍拉山村。我们看到坐在轮椅上的乔建华向儿子乔小山吃力低语说出“对不起”时,小山满目泪水与父亲紧紧拥抱在一起。影片至此再掀高潮,导演却用小山之口又给了观众一个意外惊喜,“新疆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老爸的身体康复了!”
此时我们看到,一年之后,父子三人骑上骏马,威风凛凛,挺立戈壁,身披如火的云霞,抖擞缰绳,驰骋飞奔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在激昂旷远的交响音乐声中传出父子三人分段分句、领诵齐诵对王勃全诗的朗诵,将影片情绪、主题渐次推向更高潮——“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影片为我们倾情讲述了河北援疆人温暖细腻、凄美而又崇高悲壮的故事,抒写出一首新时代荡气回肠的新边塞诗。
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真实生活样态的“喜剧式”呈现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区域,在这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漫长生活岁月中,也会出现因踫撞、误读、误解、误会,而产生的许多笑话、笑料,成为表现多民族文化融合电影作品中的“喜剧”元素、桥段和故事。“喜剧式”呈现多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真实生活样态,成为这部影片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无论是二十多年前的“乔干部”(汪锡宏饰),还是二十多年后的“乔干部”(张词饰),在维、蒙、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都出现过众多令人捧腹的“喜剧”场景,尽管都带有特定历史年代、生活环境的印迹,但在审美本质上、戏剧性因果关系上却都是惊人一致的。
乔小山作为援疆干部人才,跟随霍拉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确杰(艾尔登巴图饰)走进肉孜坦木大叔(艾克巴尔·牙合甫饰)和沙代提大婶(海丽古丽·艾山饰)家,就先吃了一个“下马威”。因小哈力克(排孜拉·艾买提饰)的父母在城里打工,好心的肉孜坦木便将弟弟的俩儿子领回家中。老婆不满丈夫的大男子主义,吵架之余,便把气都出在初来乍到的“亲戚”(当地人称结亲帮扶的汉族干部为“亲戚”)乔小山身上。尽管沙代提大婶“指牛骂乔”,但因“语言不通,一句也听不懂”。乔小山独自坐在月光下,不禁感叹这“往后的工作可怎么做呀!”。工作队领导的高标准工作要求、父亲让寻找他失散战友(其实当年已经为救他而牺牲)的重托,对此乔小山“压力山大”。
影片切回到二十多年前,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乔建华来到农二师,受到最高礼遇,连长阿尔斯楞(和龙饰)牵来草原上最好的坐骑迎接他,草原上一位最高的长者向他敬献哈达,“拥有一锭金子,不如拥有一两知识。”盛情之下,乔建华按照蒙族习俗敬过长升天、接连喝下三杯白酒,在托布秀尔琴声和欢声笑语中醉倒在地,连长和他一起躺在草地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在草原上仅有知识,不能喝酒可不行啊!”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乔干部练就出鹰一般的执着,整个身心融入到兵团建设者的行列,顽强地改变着因循守旧的习俗,优化改良土尔扈特部东归时带回的欧俄品种与本地羊杂交而成的黑头羊种群,受到当地农牧民和兵团战友的赞赏,尊敬地称他为“乔老师乔专家”。而这一切都是在彼此文化、思想、观念的踫撞中,以“喜剧式”的交锋、交融中完成的。
肉孜坦木大叔不愧是“生活喜剧”高手。他常以大男人自傲,虽然不管家务,但砌灶打馕却是远近闻名,当小山为其点赞后,大叔就被城里朋友请去打馕挣热钱,并以种种理由不回家。深夜浑身泥土的小哈力克光脚钻进乔小山被窝,望着熟睡的孩子,乔小山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当年母亲去世,父亲抱回的巴图弟弟就和此时的哈力克一般大小。乔小山在心中努力去理解父亲,感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改良黑头羊是他留给天山的礼物,巴图是天山留给他的礼物。”由此对父辈情系天山的理解,让小山从此干劲倍增。他急亲戚所急,想亲戚所想。为帮大婶采摘40亩辣椒,脸上皮肤被太阳灼伤;为帮大婶迅速卖掉辣椒,却因为“一毛钱”差价引发大婶误会。在确杰书记、女同学张薇的批评帮助下,小山从思想感情上真正理解了农民的内心世界。此后我们看到,小山不惜假扮“商人”去与真正的收购商老板刘总“拼酒”……在“公斤”与“吨”位的对决中,小山对“亲戚”的一片真心打动了刘老板,为了“河北援疆人”这五个字,全部买下5万公斤辣椒。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喜剧转为正剧。镜头以小山一个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视角,将援疆工作实景与愿景规划蓝图一一展现,援疆故事仍在持续抒写,大美天山更加壮美。片尾字幕推出“西出太行八千里,冀疆真情满天山”十四个大字,定格在高远神圣的天山及美丽辽阔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背景上。这也不啻是一首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新边塞诗!
(作者系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