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扶持青年导演的成功范例,青葱计划从2015年举办至今,已历经7年,这几年在疫情防控期间同样“停工不停产”。
无论是青葱计划扶持的青年导演逐渐走向国际视野,还是历年来青葱落地的项目数量,青葱计划确实对青年导演做出了有效的帮扶。
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青葱计划理事长、著名电影策划王红卫,他坦言尽管现实情况存在困难,今年也有疫情反复的影响,但青葱计划还是持续不断地做一些准备工作,他看到了业内电影人展现出来了“空前团结”的姿态:“我们一直坚持用各种各样能用的办法,比如行业内我们找到有经验的电影人,从复审到评选、到导师帮助,再到大师班经验分享等,线上线下,业内很多同仁都在克服困难用一己之力来帮我们。”
王红卫表示,在培养新人导演方面,电影人是非常不计回报的,会用最长期、最周到的陪伴帮助一个电影。“我们希望多助推、多帮几把,让青年导演可以出色地完成处女作,挖掘出导演闪光处,帮他们补上短板,让扶持计划更加有效。”
◎ 对话王红卫:挖掘闪光点,让扶持计划更有效
《中国电影报》:“青葱”走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了,从第一届走到现在,您觉得这7年之间“青葱”有什么样的变化,您觉得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王红卫:我们从第一届开始是想做一个全新的、在华语电影界中最全面最完整的一个青年导演扶持的流程。当时是一个设想,如果说7年来的成果的话,我觉得第一个成果就是这个计划本身。从开始去研究怎么能够把它完成,到后面怎么把它做好,我觉得这7年是基本完成了这个过程。
如果说变化的话,我们是抱着不知道能不能够有成果这样一个心态开始的,不知道评选出来的5强拿到了扶持金,能不能顺利开机,开机之后影片的质量是否能尽如人意……这其实是一个忐忑的尝试的心理。
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已经有十几部影片拍摄完成和正在制作中,所以说成活率和完成度都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现在,我觉得我们能够把心放下来了。
另外,这7年中,我们加起来可能收到了几千份投送的项目,如果说以入围的导演计算,“青葱”前5届是30强入围,是150个项目、150个新导演,第六、第七届我们缩减到20个入围,那么就加起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是190人次和项目入围。
随着这个数量的增加,我们得到一个观察的指数,看到这些导演当中构成的变化,创作倾向的变化,从剧本的完成度到他的既往导演作品的成熟度的变化,这些也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对于新一代导演相对明确的观测结果。
《中国电影报》:在这些青年导演身上,您觉得最显著的一些变化是什么?
王红卫:第一方面,从作品来说,我觉得是从比较传统的、既有的文艺片的范式,现在去向能有更多观众接受的,更具市场接纳度的影片开始发展。
如果做一个更细的观察,就是更细化了,细化了类型和风格。而这个细化不是在某种要求下,而是他们非常自觉的、或者说是潜意识里就能够做到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从导演的背景上来看,就是从核心的影视院系,开始向更全面的社会化的教育和成长背景发展。从以国内为主的,以国内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为主的,向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聚拢。
到了第五届开始,从入围到15强、10强、5强的海外教育背景里面的人数占比已经过半了,尤其到了第六届和第七届,最后能够胜出的,大部分都经历过海外的教育和海外的实践训练。
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国际化人才的养成来讲,可能“青葱”应该是走在前面的。
《中国电影报》:在“后疫情时代”,对于青年导演,可能会有一个比较难的创作困境,“青葱”从前期的剧本孵化,到制作到投资,到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来帮助青年导演。结合现在的市场环境,“青葱”会有哪些计划?“青葱”会给青年导演怎样的建议?
王红卫: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三年了,这三年我们也一直坚持办青葱。虽然艰难,但是我们觉得,电影的未来可期,所以我们希望能为电影去储备人才、储备项目,能够在未来产业复苏的时候派上用场。
第二步,我们提出的“青葱2.0”有另外一个意义,我们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五强诞生拿到扶持金之后,继续协助他们,帮助他们把后续的事情做好,包括进一步的剧本的完善,包括项目的筹备制作和宣传发行等。我们会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力量,帮助这些项目,也帮助这些愿意去助力青年导演的公司去把项目做好,把工作更细化。
每年能多拍出一部,哪怕多这一部,我们觉得也是有意义的。
《中国电影报》:您之前说希望“青葱”的项目不仅是拍出来,也希望能让观众知道看到,甚至给他点赞,您觉得怎样帮助青年导演建立处女作和观众之间的连接点?
王红卫:作为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尤其是可能带有文艺色彩的处女作,如果完全寄希望于传统的商业渠道和院线渠道,覆盖面还是会比较小,所以我们更多的就是在各种节展平台上能够“露面”,包括说我们今年会做“青葱”的影展,也就是先把商业收益先放在一边,先鼓励这些青年导演和出品公司,能够被更多的观众看到,在大银幕上被看到。
如果说从一位青年导演的长线影响力作为出发点,我们另外做的事情甚至超出“青葱”的扶持计划本身,我们会对已经在“青葱”完成第一部长片的导演的第二部甚至第三部影片接着助力。也许第一部时,知道你的观众还很少,到了第二部,有更多人知道的时候,这个青年导演可能就算是真正的“成活了”。
我们希望能让这些青年导演的步子走得快一点,迈得大一点,在“青葱”起步之后,能够迅速地进入到中国电影的主流导演梯队,这是青葱计划的一个目标。
《中国电影报》:您刚才一直提到说商业性电影,它和艺术之间,对于青年导演来说,他们应该怎么样把握这两者的平衡?
王红卫: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要平衡,没有平衡这件事情。一个电影该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你该是一个可能非常小众的电影,它只能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电影,你要毫不犹豫去做,如果它该是一个商业电影的话,你就要去尊重类型的规律和市场的规律。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去考虑平衡这件事情,大概率会做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