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呈现跨越式发展趋势,但是金融学课程还未全面进入基础教育体系。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部分人的认知停留在“金融法是经济法的一部分”、“经济法是政府对经济干预模式的产物”的层面。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吸引更多产业资本进入金融投资领域,“金融+电影”新业态应运而生。商业金融题材电影的出现能够帮助大众较为真实地感受金融市场的波澜诡谲、金融逻辑、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等。尤其在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影视市场的大环境下,商业金融题材电影处于向上发展关键期,需要经济法予以保障,确保国家政策、市场资本和其他主体能够以健康、有序的姿态为影视产业服务。鉴于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等劣势,从经济法角度探析商业金融题材电影对于促进电影和金融市场稳定持续发展皆具有积极意义。
加强国家政策引导,完善税法
电影产业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使部分金融资本望而却步。金融资本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地位不可撼动,对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电影产业迫切需要与金融结合。商业金融题材电影对于金融专业知识和行业的要求较高,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金融题材电影包括“港片”《夺命金》、《窃听风云》、《反贪风暴》等,以及内地影片《白银帝国》、《一出好戏》等。相较于国外,中国商业金融题材电影数量有待提升。
为此,国家应及时完善金融和电影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切实发挥顶层监管作用,在经济法中增加专门的“金融+电影”投资标准等内容,为金融题材电影投资方提供方向性指引。同时,国家立法相关部门应完善税法,明确金融题材电影投资税收优惠方案,从根本上保证投资方利益。在经济法普及方面,国家可以调动教育系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经济法教学中普及基础的金融概念,作为金融法、税法完善的后盾,带动更多主体参与法律完善,作为金融题材电影发展的监督者;还应调动社会各方,包括税务局等税法实施部门,以及社会民众对金融题材电影中税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运用互联网技术开通多渠道监管方式,形成自上而下较为完善的税法体系,为金融题材电影投资、融资、制作、营销等环节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
加强市场资本调控,完善金融法
当前,文化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竞争点,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愈加凸显。同时,电影产业的金融属性更加明显,电影产业意识到金融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之中国产业化改革步伐加快,电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电影工业链愈加错综复杂,在传统“研发—生产—销售”“编辑—演员—拍摄—后期—发行”和“融资—投资—还款”基本产业链的基础上,金融题材电影需要增加不同环节的成本,需要与金融市场、金融专业人员进行合作,提前熟知包括“股票”、“合同”、“融资”等术语和符合经济法规定的金融法条,逐步形成金融题材电影良性产业化运作的专门产业链,为金融电影质量和数量的提升营造健康、高效的市场环境。
在此环境下,金融法中针对股票、理财和融资等内容的规定应更加规范。高校、社会等主体作为为金融题材电影拍摄制作储备人才的重要力量,应在教学、宣传中将此作为金融通识予以传播,为后续电影欣赏和宣传奠定基础。例如,《白银帝国》围绕“义”与“利”展开,部分人却并不了解,利益至上在现代金融学中对应股东至上原则,还包括债权人、客户、员工等与企业有利厉害关系的群体;电影中还涉及股东股息计算等专业的金融知识,对于大多数不具备金融知识的受众而言并无看点,必然削弱其市场价值和效应。因此,金融题材电影亦可以用通俗的演绎宣传金融法知识。
强化风险应对机制,完善营销法
电影投资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包括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受众审美的变化、国外文化和电影的冲击等,风险较大,需要商业金融题材电影投资、拍摄、制作环节结合营销法,从经济法视角构建和完善风险降低机制。如此,金融题材电影制作方应提前了解营销法,明确市场竞争和营销机制,明确市场竞争的精髓应该是任何一个利益方都不可以靠挪用别人资源实现自身目的(无论目的是否高尚)。同时,制作方应提前细分市场,对观众金融知识及其对电影的期待进行调研,据此调整影片情结或者语言,对这些额外成本进行预估,并且对未来收益进行预估,形成电影生产计划模式,逐步形成“完片担保”机制,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从营销法角度而言,金融题材电影应完善宣传策略。尤其是在影片上映之前,金融题材电影可以以黑色幽默、图文等形式将金融知识提前传播给受众,与民众对金融、金钱、理财等知识追求的现实相契合,提前造势,形成营销“代入感”。例如,《一出好戏》以幽默的方式讲述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等知识,具备经济学知识的观众能够深入欣赏该影片。金融题材电影投资、制作方应切实将营销法运用于细节,以合法手段降低投资风险。
(作者系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