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第十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电影论坛之“疫情之下电影创作重启的路径选择”主题论坛在长春举办。论坛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龙担任主持。
论坛上半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认为,“后疫情时代”更应该坚持走电影强国之路:“不论是编剧、还是电影公司,都应该在一个地方深挖,在一个地方不断前行,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变换分割,在创新和变换分割中对自己原有的题材、原有的领域不断深耕。”
本届“金鹿奖”评委会委员、编剧刘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影的系列化,不应该是像“金丹的升级化”,而是打造属于创作者自己的“宇宙”。他认为:“对于创作者来说,最高的境界就是你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你自己创作的宇宙,而这个宇宙的边界是可以不断的拓宽,不断的深挖的。”
从小品演员到职业演员转型的演员潘斌龙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一个小建议,“如果把喜剧作为一种手段融入到影视作品中,其实没准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专注乡土题材的编剧田波在分享自己创作体会的同时,坦言“电影是需要百花齐放的”;编剧范亚男同样认为“中国电影想要复苏,想要重振,一定要有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质量上乘的电影作品予以支撑”。
论坛下半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影视策划人路海波,借由论坛对长影提出几个建议:第一,尊重人才;第二,研究市场。充分体现了一个老电影人对电影的热爱和寄托。
编剧袁媛则根据自己对市场的感知,判断“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依然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而编剧查慕春则认为“在一个类型里或者一个表达体系里把它做到更好、更极致,观众就一定会买单的”;编剧柳桦从自身出发,反思疫情之下编剧应该如何重启,并坦言“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更多的挖掘自己的潜力”。(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