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电影观众主体是年轻人。讲述年代久远的文史纪录片,如果只会将一些缺乏吸引力的陈年旧事简单地拼接图解,成为流水账式的资料汇编,就只能供老人或史学家观看,多数年轻人不会感兴趣。
令人惊喜的是,广东电影界出品的一部回望20世纪文化史的电影纪录片《追光万里》,许多年轻观众看后也大呼:好看!
奥妙何在?就在于这部文史纪录片大胆出新,能让久远的历史接上今天的地气,引爆了当代观众的兴奋点。
《追光万里》追的“光”,乃光影世界和光辉功业,该片要追忆上个世纪一批优秀的中国电影人之奋斗史。“万里”也是双关语,下文会细析其涵义。
中国电影史上的名人很多,这部长度不到90分钟的电影如何囊括?《追光万里》的编导很聪明,只讲述一个省的影坛名人——老一辈广东籍电影艺术家的故事,但不是大家已很熟悉的大明星阮玲玉、胡蝶、陈波儿,五位主角分别是黎民伟、蔡楚生、黄柳霜、李小龙、卢燕。
文史纪录片思想观念的现代感
《追光万里》不是面面俱到地展览这五位粤籍电影人一生的履历,而是集中笔墨提炼出他们的一个共同亮点——开放求新,敢为人先,这正是广东人特有的地域文化个性,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片的主题就很鲜明,有深度,全片结构也严谨,不会散乱。
《追光万里》展示了广东电影人大胆创造的“第一个”:
第一个中国纪录片制片人是新会人黎民伟。后人能看到的孙中山本人的动态影像镜头,多是黎民伟拍摄的。他还第一次用电影镜头拍摄真实的战争场面(北伐战争和淞沪抗战)。在国际化大都市香港,黎民伟当年在香港创办电影公司的那条街被定名为“银幕街”,让一代代后人缅怀中国电影文化先驱。
第一个在市场击败好莱坞大片的中国电影导演,是潮阳人蔡楚生。他执导的黑白国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连映3个月,多场爆满,票房收入超过当红的美国彩色豪华型商业大片。
第一个让中国电影成功打入全球市场的华人演员是顺德人李小龙,他主演的《精武门》等功夫片,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第一个在洛杉矶星光大道留星的华人是台山人黄柳霜。“好莱坞女神亭”树立的四位女影星塑像,其中一位就是黄柳霜。
第一个成为奥斯卡金像奖终身评委的华人,是珠海人卢燕。
炎黄子孙们拍摄的精品电影,不仅名震华夏,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万里之外的世界各地……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影坛巨匠,年轻时都是“丑小鸭”变“天鹅”。蔡楚生是农民工出身,只上过四年私塾,年轻时在汕头杂货铺当伙计,但立志当电影导演,为此远离家乡到上海的电影制作公司偷师学艺,在摄影棚当勤杂工,偷看导演拍戏,有志者事竟成。女演员黄柳霜从影前,是在洗衣店打下手的小女孩,她勇闯美国好莱坞,要面对极为严重的种族歧视。卢燕从影前是已结婚并生了三个孩子的家庭妇女,在三十岁才报考演艺学院学表演,历经曲折,也成为美国的华裔明星。
电影要赢得观众,娱乐性并非唯一法宝。群众看文艺作品,不仅有消遣的要求,还有通过作品认识社会,从中获得宣泄、感奋、启迪的要求。“文以载道”是中国百姓的传统欣赏习惯之一,若文艺作品载的“道”能反映人民的愿望,定受大众的欢迎。电影的社会性、人民性,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电影要重视观众的社会心理。
今天的年轻观众生活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多数人没有先天的优势,该如何生存发展,是他们最关心的社会热点。因此,青春励志故事片《夺冠》、《奇迹·笨小孩》、《一点就到家》等,年轻观众特别欢迎。
纪录片《追光万里》也是青春励志片,讲述影史上一批有志青年在艰难逆境中如何改变自身命运,蕴含人生哲理。他们的顽强勇气和成才谋略,对今天的年轻一代有很实用的启迪鼓舞意义,可引起他们的共鸣共情,这就缩短了历史与当代人的心理距离,完全打破了行业和地域的界限,内涵有深度,受众有广度。
文史纪录片艺术观念的现代感
当代观众的艺术欣赏口味不断提高,纪录片若是平铺直叙,枯燥生硬,即使主题积极健康,观众也难以接受。
《追光万里》的总编导张同道接受采访时说:“我最反感电影喊口号。”这部纪录片对艺术性、观赏性也有新的追求,在不削弱真实风格的前提下,敢于“开放门户”,将新闻片、资料片的素材与故事片、动画片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史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姿多彩,理性与感性达到和谐统一,吸引力大大增强。
本片的总体构思新鲜巧妙,借鉴了文学的抒情散文风格和故事片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通过一位年过九旬的旅美电影艺术家卢燕回国寻根的过程,引出多位粤籍影坛名人的故事,并串连起来。先是表现卢燕在洛杉矶重游与自己同岁的中国大剧院,想起黄柳霜曾出席该剧院的奠基礼,萌发了越洋“追光万里”的计划,她前往一个个粤籍影坛名人的故乡或创业发祥地,寻访先辈的后人和影史学家,先后到广州、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有国内有海外,有南方有北国,寻访过程与影史画面交叉组接,变化丰富灵活。该片将卢燕“万里寻访”的视点作为全片的贯穿线,堪称神来之笔。卢燕是历史见证人,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她又是电影表演艺术家,不仅口才一流,更重要的是她对中国电影史充满格外真挚的激情,比请任何人解说该片都更合适,治史的严谨与感情的抒发可完美融合。
电影如无动态影像,与照片无异,就不生动。当年许多粤籍电影名人在银幕下的的工作和生活,没有留下动态影像资料。因此,《追光万里》适当运用演员扮演的“情景再现”和动漫镜头讲历史故事,有利于吸引当代年轻观众,但有风险,如处理不当,会和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矛盾。《追光万里》的探索结果如何?赢了!
该片表现黎民伟等五位先辈的青年时代,都用了“情景再现”,因而充满青春气息,也挺真实。首先是再现的内容都源于先辈们自己写的回忆录或其亲人的追忆访谈,绝无虚构。二是演员表演、场景、化妆、服装、道具都很讲究真实感和历史感,扮演黎民伟、蔡楚生、黄柳霜、李小龙、卢燕的演员,外形和化妆造型都酷似生活原型,尤其是扮演黎民伟的演员,实在是太像了,宛如真人重生。“情景再现”不仅场面较活,而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如无名新导演蔡楚生想请已出名的大明星阮玲玉担任女主角,碰了钉子。后来,阮玲玉为何又愿意主演蔡楚生执导的电影?蔡楚生是怎样搞定的?这就很有戏剧性悬念。“情景再现”也可以让纪录片更富抒情色彩,如: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卢燕想上大学,她的丈夫虽然难舍爱妻,但通情达理,支持卢燕圆了演员梦,令观众很感动。
《追光万里》讲述几位主人公的成长史,使用了一些有夸张色彩的动画镜头,但也有真实的历史感。如采用民国年代老画报的漫画风格,就有别于现代动漫;表现李小龙往事的素描式漫画配旁白,配音演员仿李小龙的口吻读李小龙写的回忆录,就像李小龙本人在自述。
任何时代,总是会有不甘平庸,迎难而上的探索者!
当年的中国电影先驱是这样的人,《追光万里》的创作人员也是这样的人。纪录片吸引观众的难度大于故事片,《追光万里》尝试将真实性、哲理性、艺术性、观赏性共冶一炉,既有历史感,又贴近今天的观众,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