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0日,2022暑期档(6月1日至8月31日)总票房已突破90亿,大幅超过2021年暑期档最终票房73.8亿元。由于疫情反复,春节档之后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市场遭遇暂时困难,暑期档能取得如此殊为不易的成绩,有赖于各地影院陆续复工,上映新片增多,国产新片势头强劲,加之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的通知》,从今年8月到10月开展2022电影惠民消费季活动,为促进电影消费、加快电影市场恢复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为暑期档的后续提振提供了助力。
影片供给愈加多样化
今年暑期档共有91部新片上映,较之去年影片类型更为丰富多元,科幻片、家庭片、动画片、罪案悬疑片、青春片、爱情片、文艺片一应俱全。2022年暑期档延续近年来国产影片“唱主角”的态势,好莱坞影片无论是数量还是票房吸引力,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力持续下降。暑期档排行前五的影片中,四部国产影片——《独行月球》、《人生大事》、《神探大战》、《明日战记》,只有一部好莱坞大片《侏罗纪世界3》,《侏3》国内票房过10亿,较之2018年在中国上映的前作《侏2》16.95亿票房差距明显。如今好莱坞大片多为IP续作,进驻暑期档的《侏3》、《小黄人2》一味守成新意欠缺,而同档期竞争的国片质量大幅提升,近年来中国观众对本土题材的关注明显增加,国片话题度远超好莱坞大片,可以预见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吸金力影响力衰退之势还将继续。
除了好莱坞大片,2022年暑期档尾声还有俄罗斯影片《忠犬帕尔玛》、日本电影《雀斑公主》上映,商业院线之外,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竞赛及展映的多国影片亦能满足热爱各国艺术影片的观众需求,北影节展映中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放映单元的重点场次就一票难求。另外,艺术院线、公益放映、校园放映、农村放映都致力于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要。
现实题材继续赢得观众
今年暑期档一大特色便是观照现实的影片赢得积极的市场回馈与良好口碑。引爆今年暑期档的《人生大事》证明新家庭伦理片已日益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势类型。近年成功的新家庭伦理片《人生大事》、《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在强调国人的家庭传统,调停个人与家庭的冲突与矛盾同时,都在进行潜移默化的死亡教育、生命教育。《人生大事》以一个从事殡葬行业的年轻人的独特视角切入,带领观众直面死亡,既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与尊重,更向死而生,站在生命的终点审视人生的意义,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影片以冰冷的死亡开始,却结束于互爱与相互拯救的一片暖融,重申了中国和谐人情社会的价值,也传达了积极达观的生活态度。
暑期档赢得“破圈”好评的艺术片《隐入尘烟》更是一部现实主义佳作,春种,秋收,四季轮回,影片对农村生活写实却不失诗意的描绘,似麦浪的清香与声响穿透银幕直抵观众心灵,这份源于自然的生命律动慰藉了国人基因里的农耕梦想、田园情怀,也安抚了现代都市人群的大工业焦虑。即使是科幻片《独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明日战记》也不失现实的观照,如《莫扎特》中的育儿焦虑、《月球》中普通人超越平凡的英雄梦想、《明日战记》中对地球环境恶化的忧思,都是对当下社会大众心态的深入体察并艺术化地表达。
科学与电影桥接成果初现
2020年底,根据《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科影融合专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由优秀科学家和电影人组成的跨界交流平台,旨在“架桥修路”,让影视界和科学界相互沟通、合作,为中国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科影融合专委会的第一批成员包括古生物学家汪筱林、恒星际黑洞首席科学家苟利军、计算数学家刘歆等科学家;陆川、郭帆、陈思诚等电影导演;马平、徐建、常洪松等电影技术专家……
2022年暑期档票房冠军《独行月球》无疑是这一科影融合新尝试的最大获益者。2020年秋剧组筹备开机前,主创团队与科学顾问团队即充分交流,剧组列出“科学问题清单”,专委会邀请对口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讨论;拍摄阶段中,影片主创继续向专家针对性科学咨询;成片后,专委会又邀请物理、航天方面的权威专家看片,提出专业建议。正是这种科学与电影的成功桥接,保证了《独行月球》不同以往的重科技质感,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中国影片通过这一助力渠道得到科技的加持,插上科技的双翼。
2019年,《流浪地球》创下了46.86亿的票房,成为内地影史科幻片票房榜的第一名。2022年暑期档《独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明日战记》三部科幻影片连映,让科幻成为今夏最热的焦点,中国科幻已切实踏上勇攀高峰的征程。
而在获得科技界的强大助力,突破视觉特效的技术瓶颈之后,中国科幻电影要面对的依然是艺术创作的问题,究竟要走出怎样一条类型融合之路,“高大上”的科学元素如何合理而贴切地融入故事文本落到实处,而不是科技、故事“两张皮”,依然是中国科幻电影亟需翻越的难关。
视效审美全面升级
今年暑期档的多部国片都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视觉特效全面升级,除了《独行月球》重科技感的太空场景,《新神榜:杨戬》、《明日战记》两部影片的口碑也都赢在视效。追光动画的新作《杨戬》再次延续追光出品的特色,古典故事与现代演绎、超凡特效与东方审美的融合,蓬莱、方壶、瀛洲三大仙岛旖旎壮丽,敦煌飞天舞的3D效果呈现令人惊艳、太极图中水墨动效重现“中国动画学派”的水墨绝技、数场法神大战更是尽显创作者对中华传统艺术的谙熟与瑰丽奔放的创造。视效、审美的升级,却无法掩饰剧本的短板,影片意图将《宝莲灯》故事中杨戬封建秩序捍卫者的形象颠覆为旧秩序的摧毁者,但人物动机、行动逻辑却没能令观众信服,封神榜上的二郎神化身为蒸汽朋克风的赏银猎手,跟《明日战记》中的机甲战士一样,舶来风过重,未能成功完成本土化转换,导致一部分观众抱怨“水土不服”。
今年暑期档各种类型影片“会战”中,影片的故事能否引发观众的情感共振超越了明星、特效成为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因素。青春片曾经是暑期档最热的类型之一,今年只有《暗恋·橘生淮南》一部票房过亿的青春片,写作于十年前的青春疼痛小说,已时过境迁,无法再打动当今的年轻观众群体。我们也需要看到今年暑期的《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在科幻景观方面蔚然可观,但在艺术创作方面暴露的问题。《莫扎特》的亲子教育主题立意虽好,但失于单调说教,影片趣味不足,也未能以情动人;《独行月球》票房成绩亮眼,但两分的口碑也暴露出影片中恢弘壮阔的科学图景与“开心麻花”过于世俗的笑料噱头之间的撕裂感。
本世纪之初中国观众曾经经历过为国产特效大片雀跃兴奋的阶段,因为好的视觉效果而容忍一个糟糕的故事,电影产业发展至今,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要求已水涨船高,而且随着3D网游、VR游戏、密室逃生实景游戏、手机短视频等其他娱乐方式分担了视觉效果刺激、互动游戏体验、搞笑噱头消费等娱乐体验,电影这样一种被新生代观众戏称为“长视频”、“超长视频”的传统媒质还能提供给观众怎样的异质性娱乐体验,是电影人亟需深入思考的命题。从2022年暑期档的观众接受度来看,观众最强调、重视的还是电影的叙事功能,能不能讲好一个符合现代观众价值观、体现当下社会热点、痛点,完整、可信、感人的故事,成为当下中国观众评判一部好电影的首要标准,能否用日臻成熟的技术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