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叶起,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工人阶级群体开始诞生,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席卷德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之下,工人阶级受压迫的情况和底层人民的贫穷和苦难凸显。时任《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开始以笔为戎,思考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哲学思想,也包含政治经济学等具体的社会学内容,其中发展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思想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从一个“思想革命”,发展成为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同时,在指导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变化发展革命实际和时代阶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中,以前苏联和中国最具代表性。如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正在经受新的时代挑战,如何让新一代的年轻人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从而重拾理论的力量,巩固来时的初心,成为马克思主义存续发展的当代课题。而随着电视、电影、短视频成为大众生活普遍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影像化传播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必然选择。我们看到,近几年,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其中的优秀影像作品层出不穷,以影像作品为载体,马克思主义的细流也渐渐深入人心。
一、历史性: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其诞生虽然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但其之后的发展也不是静止停滞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出新的阶段性理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影视化作品中重温历史事件、关注时代发展,都是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
回顾近几年的作品,我们既能看到聚焦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区间的影像作品,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长津湖》、《金刚川》、《1921》等,在其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更能看到在这历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看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力量。在去年上映的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片《1921》中,我们跟随主角李达的视角重温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在当时艰难的境况下,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们是如何在夹缝中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最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电影《革命者》中,以李大钊被处死前的一天作为故事的引子,在个人经历的闪回中拼凑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星火燎原的发展历程,电影的最后,李大钊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正是心中的马克思信仰给予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其能够面对革命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而矢志不渝,即使面对的死亡也能从容就义。这种信仰的力量也通过影像作品得以穿越时空,唤起当代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寻和坚守。
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言,再共产党领导下,在历代领导人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深切融合,形成新的理论思想,其中,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也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指导思想,更有如今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指导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历时性的,是与时俱进的。在近几年的影像作品中,展现这种“时代进程”作品也不再少数,《我和我的父辈》就是其中的代表——影片分为四个单元故事,《乘风》讲述的是革命父子情;《诗》讲述的是航天建设的传承;《鸭先知》聚焦的是改革时代的先觉者;《少年行》畅想了未来的科技与情感。时间线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延伸到了未来,而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充实马克思理论,前赴后继,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本质。
二、人民性: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史观
毋庸置疑,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体系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这个层面来讲,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影像化传播既要用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我们看到,近年来,蕴涵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的影像作品除了一系列主旋律电影,也有紧扣时代的优秀电视剧作品,如时代创业剧《大江大河》、乡村致富剧《山海情》、扶贫人物剧《大山的女儿》等。除了电视电影之外,马克思主义主题短视频通过各大官方媒体,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也值得关注,如抖音短视频博主“一口小鸭梨”创作的动漫小视频,用可爱简洁的画面配音解说,将出身富裕而投身人民民主的马克思的一生浓缩进近一分钟的短视频里,获得点赞30余万;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列短视频更是通过多个官媒传播,实现了“霸屏”。
马克思主义要走进人民,要拍人民想看的影像作品,更要拍人民视角的作品。一直以来,我国的主旋律电影中不乏聚焦大人物、大事件的作品,“献礼三部曲”就是典型的代表,但近年来,创作者们开始转换视角,讲述平凡个人的故事,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都是讲述那些历史中的平凡个体,他们就是千千万万“人民”的缩影,也许不为人知,却贡献一己之力,汇成历史前进的江河。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