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战马》改编自著名英国同名儿童长篇小说,由国际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指导,获得过当年奥斯卡的多项提名。《战马》通过一匹名叫乔伊的战马的视角,讲述了一名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寻马之旅,其中夹杂着一战期间的人间百态。《战马》通过人与动物的情感关联,以及动物对人类情感的连结与重建,表现了对人类战争的否定,并表达了对人类在未来能够打破陈规束缚、共建和谐统一新世界的希望。总而言之,《战马》既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动物影片,也在纯真的动物视角中重新审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与历史,它在叙事的风格、角色的价值与历史的意义等方面都值得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战马》的叙事风格
电影《战马》保留了小说的基本叙事风格,其叙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精彩的原作。作为英国乃至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迈克尔·莫波格创作了《战马》等百余部跌宕起伏、寓教于乐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儿童读者的欢迎,也颇得许多国际知名电影人的青睐,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和舞台作品。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斯皮尔伯格创作的同名影片《战马》。在斯皮尔伯格杰出的执导能力与演员们的出色演出之外,优秀的剧本与契合主题的叙事风格是《战马》广受好评的核心因素。影片以马的角度、马的视野来讲述整个故事,导演敏锐地捕捉了骂的细微动作,通过观众的移情效果赋予“动物演员”以丰富的精神活动。
影片沿用了小说中以一匹马的视角和口吻叙事的方式,将镜头固定在战马而非战马的主人身上,讲述了围绕着小马乔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它在1914年的英格兰小镇上被一位酗酒的农场主拍下,在农场的劳动中与农场主的儿子艾伯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战争爆发后,艾伯特的父亲泰德在穷困潦倒中不得不瞒着儿子,将乔伊卖给了一位英军上尉用作战马,还结识了另一匹健壮的黑色战马托普桑。在这位上尉不幸在埋伏中战死后,成为战马的乔伊与托普桑在英德两国部队中颠沛流离,其间还曾被一户善良的法国农家收留,但最终又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在托普桑因过度劳累死去后,乔伊被坦克惊吓,冲上到战场上的无人区深受重伤,最后在英德两国士兵的联手救治下回到英国军队的兽医站——长大后参军的小主人艾伯特正好就在这里。日思夜想的两个小伙伴终于又相聚了。
电影无法像小说一样采取完全的第一人称视角镜头,但斯皮尔比格坚持以拍摄人物的方式拍摄乔伊,让摄影机镜头跟随者乔伊“目睹”了它和不同主人相处的过程,记录了也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二、《战马》的角色价值
《战马》以一匹幸运的战马为线索,串联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血雨腥风中士兵、农民、孩童,以及诸多性格各异、泥沙般的平凡却拥有着珍贵内心的小人物。影片对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的人格显现表达出十分的迷恋。从醉醺醺的退伍老兵泰德,到仅仅只有一面之缘的木讷列兵,影片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多面、活灵活现的小人物。这些角色与战马乔伊一起同遭受战争的磨难,却也与战马缔结了超越种族的友谊;他们总是在生死攸关的关口尽自己所能帮助它、引领它。《战马》以万物有灵的崇高生命情感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对电影的人物塑造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影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展开,但赋予角色价值的并非是战争中不同参战国的立场,或传统战争片中赞美的现身精神。所有人物角色的价值都由一匹被征召上战场的、无辜的小马牵动。当乔伊误入双方僵持的战场中的无人区时,被带有尖刺的铁丝网层层缠住,撕心裂肺地挣扎哀鸣。英德两军的士兵不约而同地伸出了援手,并以硬币的方式决定这匹马的归属。不论乔伊的主人是哪国人,不论是为英国人还是德国人服务,影片始终保持一个和平爱好者对生活的态度——那就是好好活下去。这样的角色价值并非基于特定的既有价值观念产生,而是一切发乎内心的真正情绪、感受,对于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向往等等。整日酗酒的泰德也曾经拥有为国家而战的光辉历史,但他并不为这段在南非和当地土著居民波尔人的战斗为荣。相反,他对自己曾经听命于人而造成的杀戮十分悔恨,因此将女王颁发的勋章都丢弃在马厩的角落中,并每天依靠酗酒来淡化心中的负罪感。尽管他的社会身份低微,穷困潦倒地生活在德文郡乡下,但影片依然肯定了他的价值:片尾处艾米莉的爷爷以毕生积蓄买下了乔伊,原本准备作为对孙女的纪念,却在得知泰德留下了旗帜后将乔伊送给了艾伯特——这也是影片重要的暗线之一:艾伯特的父亲曾与艾米莉的爷爷在南非并肩作战,并保护了他。《战马》中所有角色的价值赋予都跳出了既有的陈词滥调,没有既定价值观定义的“好人”或“坏人”,只有无穷无尽的、在生活中努力前行的芸芸众生。
三、《战马》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部具有真实历史背景、取材自真实历史故事与战争亲历者记忆的影片,《战马》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尽管具有战争背景,但影片在历史叙述上基本沿用了小说的情感基调,没有去刻意矮化丑化德国人,而是以一匹马的独立的视角去看待战争这件事。战争中没有赢家,受到伤害或是丧命的总是那些被政治卷入灾难漩涡的普通人。
在时间与空间上,《战马》横跨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横穿英吉利海峡、佛兰德斯和法国,展现了残酷战争中人性对国籍和战争立场的超越,导演通过对乔伊遭遇的跟踪式拍摄不着痕迹地展现了这场战争的荒谬,更让观众以动物的视角体会到人与人间和平相处的珍贵。导演使用了风格的对比来彰显反对战争、守护和平的主题。无论是画面的色彩、光线、影调,还是剪辑的节奏与拍摄的角度,《战马》都明确地将不同情景明确地分割了出来,并赋予不同情景以不同的节奏与情绪。电影开头的场景着力表现美好的田园:在青翠的乡间田园、雨水浇灌的泥土、一只颇通人性的鹅、无忧无虑的青年与英伦复古花昵大衣营造的氛围中,电影表现出乌托邦般的美好与和谐。在进入了战争篇章后,观众跟随者被“征召”入伍的乔伊视角,在英德双方的军队中经历了种种噩梦。单色摄影中的战场总是被浓重的色彩覆盖,低照度、高对比的摄影将阵地刻画为弥漫着硝烟的惨痛剪影。和大部分战争片一样,《战马》中也有对战争的控诉与清算:年轻的骑兵军官被子弹击中牺牲,只想带着弟弟回到故乡的哥哥被当作逃兵枪决,乔伊被从天真无邪的女孩手中夺走,另一匹高大美丽的黑马死于过量的劳作……其中对战争的批判用意不言自明。《战马》是一个值得被讲述的故事,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动物与人的牺牲与苦痛,不要忘记那场战争。
(刘丹系北部湾大学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讲师,吴金玥系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