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电影业面临最严峻的时刻!
凶猛疫情持续快三年了!制片、发行、放映因不断停产停业而成了重灾区,都在艰难苦撑。近日,许多刚复业的影院因多数员工病倒,每天只剩两三个人上班,没准又要关门。
这样困难的行业,如何生存?许多影界人士一脸茫然。
我却很有信心。
这个底气不是虚的,因为我年轻时就经历过电影业的一次大危机。
那是近三十年前的一段难忘岁月……
1993春寒,冷雨霏霏。
中国电影的市场行情与自然气候一样恶劣,也到了行业的生死关头!
当时,我国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尚未实行改革,没有院线。国产片的收购和营销由各省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垄断,这些公司的许多主事人员预测市场的眼光和推介手段都很僵化落后,即使是优质国产片,也得不到应有支持而导致票房惨败,许多电影厂的影片卖不出去,没钱发工资。多数电影院也半死不活,若无商业大片就门可罗雀。河北省某家电影院放一场国产电影,宣布任何观众可免费观看,也无一人进场。许多电影院不务正业,靠放映盗版的海外电影录像片维持生计。
电影界军心大乱,多数人束手无策,一些人赶快改行另寻出路。
我是珠影剧本部门的小编辑,每次经过电影院的售票窗口,都有一种破帽遮颜过闹市的屈辱感,因为节目单上全是美国、港台大明星大导演打造的大片,国产片不见踪影。
我策划的珠影新片《复仇的女人》正待发行,这是一部抗战题材小片,没有明星名导担纲,但题材、构思新颖,制作较精良。按规定,推销国产片由电影厂宣发部、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我是创作人员,无需操这份心。但电影人的责任感,使我不能对国产片的安危坐视不管!
当时,我在电影界还是无名小辈,我以个人名义写了一封长信,自费打印,寄给全国31家省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领导,字字血声声泪,恳求他们救救国产片,多买《复仇的女人》的拷贝。
多数发行放映公司对国产片已失去信心,都不看好《复仇的女人》,该片的拷贝订数很低。有些发行公司人士还嫌我多管闲事,问珠影的同志:“这个姓祁的是不是神经有毛病?”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是一介文弱书生,但尚有人的尊严和血性!临阵脱逃或坐以待毙,岂是大丈夫所为?豁出了!我要打破规定越界出击,亲手推销我的产品,看国产片究竟还有没有观众?
但是,我这等一无名二无钱三无权的小人物,孤立无援,如何战胜无比强大的海外大片?此时,一部老电影救了我,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个黑白片镜头:
满目焦土的阵地上,美军漫山遍野疯狂扑来,志愿军守军仅剩一名普通战士王成。他临危不惧,以寡敌众,就凭一个人,使用多种武器和石头,硬是打退了众多强敌一次又一次的猛攻,争取了最宝贵的二十分钟,坚持到我军大反攻……这部电影就是《英雄儿女》,在我的学生时代,孤胆英雄王成已成了我崇拜的偶像。
今天,海外大片来势凶猛,许多国产片溃不成军。无人敢挡么?我来!
学王成!一个人单枪匹马也敢血战到底!怕什么?
我不是营销人员,但我主动打破岗位界限,向广东省电影公司领导拍胸脯请战,要求让我下影院参与《复仇的女人》的营销工作,纯属义务劳动,不要一分钱报酬,获得批准。该公司宣传科副科长赵军积极配合我。
有勇,还要有谋。
多数影院对《复仇的女人》信心不足,我大胆改革,打破每部新片都全线上映的排片惯例,试用“培植典型,以点带面”的运筹谋略。
我先说服一家电影院——广州华南影都,在全省率先推出《复仇的女人》,是独家上映。
我懂美术,帮助影院美工设计该片宣传栏。该片没有醒目海报,但有质量较好的小画页单张。我灵机一动,用密集排列的方式,将9张小画页单张拼成一幅独特的大海报,很抢眼球。
《复仇的女人》首映的10天之内,我一人用10个不同的化名在广东5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接连发表10篇评介《复仇的女人》的报道和文章,形成排炮式的密集型宣传攻势,引起极大反响。
我不是记者,但也善于发掘新闻。我查阅华南影都票房报表,发现《复仇的女人》一场可卖出720张零售票,而该影院同期上映的另一部由美国巨星史泰龙主演的最新火爆猛片《黑狱灾星》,一场至多售出166张票。我心生一计,在全国首创用票房数据宣传国产片的包装手法,建议《羊城晚报》记者写了一篇题为《〈复仇的女人〉打败史泰龙》的新闻报道登在该报第一版(要闻版)醒目位置,轰动羊城,使华南影都放映《复》片打破了开业6年来的最高票房纪录。广州各家影院深受鼓舞,都争放《复仇的女人》。
我立即赶赴东莞,介绍《复仇的女人》在广州上映的卖座盛况和营销操作要领,促使该片在东莞也打响。我又赶赴番禺,介绍广州、东莞的经验。我运用这种“滚雪球”战术,再跑增城、佛山、中山、惠州、肇庆以及贫困地区清远的影院,具体指导《复仇的女人》的推介工作。
我在全省东征西战,都是一个人,但毫无孤独惶惑之感,越战越勇!
《复仇的女人》在广东9个市县都打响了!我便自编一份介绍以上成功经验的简报,自费打印,寄到全省每一家县级市以上的电影发行公司,促使全省掀起《复仇的女人》上映热潮。
丰收永远属于勤劳聪明的耕耘者。
广州南关电影院位于人流稀少的偏僻地段,当年2月的票房月收入只有667元,但在3月放映《复仇的女人》,票房收入突破7万元,是上月的100倍!
雨天本是影院最冷清之时。一天晚上,番禺市观众竟冒着暴雨涌向市桥影剧院看《复仇的女人》,两场都满座。该影院经理连声惊呼:“奇迹!奇迹!”这家1670座的大剧院连映18场《复仇的女人》,竟爆满16场,大大超越周润发、林青霞、张曼玉、刘德华等红星主演的《喋血双雄》《新龙门客栈》《傲气雄鹰》。
我在东莞电影院与影院经理谈话时,他的BP机响个不停,都是其亲友托他走后门留《复仇的女人》电影票。不少国产片靠红头文件也无法包场,但我在东莞、番禺、增城就亲眼见到许多单位主动上影院争订《复仇的女人》团体票。
在特大的佛山市影剧院,我亲眼见到近2千座的影厅密密麻麻地坐满了来看《复仇的女人》的观众,经理激动地告诉我:“这全是观众自己掏钱买的票。”
我的眼睛潮湿了。我向来有泪不轻弹,当年看哭片《卖花姑娘》和《妈妈,再爱我一次》都不曾掉半滴泪,如今却为一部国产片的卖座盛况流泪了。透过热泪,我眼前叠现出勇士王成手持爆破筒巍然屹立的英姿……
一天清晨。响亮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赵军激动地向我报喜:《复仇的女人》在广东的票房收入高达254万元(注:平均票价3元)。在1993年广东上映的200多部中外影片中,《复仇的女人》的票房收入居第二位(仅次于一部有包场红头文件的影片),压倒了当年的全国影市霸王——香港明星名导担纲的大片《狮王争霸》(214万元)!
这正是:电影救我,我救电影!
93'大捷,是我的人生转折点。我也当了一回“孤胆英雄”,成为全国第一个下电影院指挥市场运作的创作人员。
93'大捷,让我对中国电影充满了信心,对我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人若遭遇危难,莫慌乱,莫绝望,要咬牙坚守到最后一分钟!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有翻身机会!
1994年,美国分账大片杀入中国,我毫无惧色,因为我已见过风浪。我与广东电影界的朋友赵军、周俊杰联手组建了我国第一家专门推介国产片的团体——广州三剑电影学社,推出30多部没有明星名导担纲的国产片,在广州市场击败美国大片。2005年,我兼任广州青宫电影城策划总监,在该影院创建全国独一无二的“国产小片高产出试验田”,先后推出23部在多数影院遭冷落的国产小片,使之全部起死回生。我坚守国产片票仓,已近30年,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鼓励。我无大专文凭,也被破格晋升正高职称,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当选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危难就是磨刀石!
孙大圣被扔进炼丹炉,没有烧成灰烬,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
今天,中国电影业面临的困难比过去大,但有利条件也比过去多,无论体制、观念、人才、装备都更先进。新一代电影人若善于汲取前人经验,定能如虎添翼,可重振旗鼓,再振雄风!本文的结束语,借用一部中国老电影的片名——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作者为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