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CCTV6电影频道播出的电影《白头小书记》,给疫情影响之下沉闷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不啻寒冷的冬季吹来一股春风。
这是一部由河北省电影局、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河北广电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创拍的电影。反映的是宜安乡党委书记李福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以及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故事,从电影表现的某些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元素看,它的取材其实是河北省境内某地的生活。而电影的编剧兼导演以及其他主要演职人员,似也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因此,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又是一部风格鲜明、特色突出的“河北制造”。
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认真思考和充分肯定。
一是它的主题定位。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国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本世纪初,我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30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方法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为此,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全国各地一大批党政干部纷纷下沉到扶贫一线,采取包村包户包人的方式,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经过十年无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尽锐出战,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有800多个贫困县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必定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显然,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与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斗争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也升华了某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信念。作为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作为影像艺术工作者,当然不会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恰恰相反,《白头小书记》的编创演职人员,一定是受到这火热而美好生活的感动、感召、感化,而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讴歌时代,崇尚创造,致敬平凡中的伟大,赞美艰难中的坚守,为这场脱贫攻坚战中的奋斗者树碑立传。也许有人会担心这种近距离地反映生活和“报告式”地讲述故事会冲淡电影的艺术性,乃至影响作品的经典性生命力等等,这样的疑虑不无道理,因为在艺术创作中确实有这么一种理念或说法。但笔者以为,似乎也不必过于受此困扰,取材与创意向来不是制约创造经典的关键因素,古今中外许多艺术精品都是即时性地对“当下”生活的观照。相反,离开现实的生活而转身往古甚至是蛮荒时期,也未必是艺术创作的正途。
二是它的地域特色。早几年,我国影视剧创作在业界和学界曾经有过“河北现象”的说法,即一大批带有明显河北特色和较高品质的影视作品在全国或省级以上平台推出,呈现“井喷”之势,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获得良好反响,从而形成一种“现象”。“河北现象”的内涵或特点之一就是“河北人拍河北的事、讲述河北的故事、传承河北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河北文化的根脉,体现河北文化的精髓,打造河北乃至燕赵文化的特色名片。关于河北文化的精髓要义,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武鸿儒曾有过精确的描述:“从精神特质上看,河北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是充满了一种感天动地、舍我其谁的‘豪气’。这种‘豪气’与慷慨悲歌一脉相承,其内在精髓是忧国忧民、刚烈悲壮的爱国情怀,本质上是对民族、国家和人民命运及利益的强烈责任感和深沉的挚爱。”而表现这种文化精神特点的文艺作品,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艺家身上有不同的状貌,但其实质却是一致的,“慷慨悲歌”的燕赵精神文化气质形成了一条血脉,贯穿于河北文学艺术发展的始终,使之气韵灵动,生机勃勃。
笔者认为,电影《白头小书记》正是这种“河北现象”的继承和延续,是“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的赓续和弘扬。这是河北人创作的属于河北人自己的故事,它的取材或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是那么宏大雄壮,但它却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因而它同“河北现象”中的其他作品一样,是属于“主旋律”一派的;它的表现对象并不是英雄人物或高官富贾,但它却从极其平凡普通的小人物身上升华出豪迈的气势和绵长的红色基因。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乡党委书记李福泽拒绝了大学同学提供的城里年薪50万的工作岗位,回到乡下继续埋头在那些“无厘头”的事务当中,乡亲们好像很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李书记说:“当年我爷爷和乡亲们在这里闹革命,差点把命都搭上了,你说,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这样做,也是想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啊。”朴实的话语表达了朴素的道理,却那么让人心灵震撼,正如他拒绝50万的年薪那么风轻云淡而又让人心中震撼一样。
三是它的表现手法。《白头小书记》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突出的特点是直面现实,不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忠实于生活又进行高度的整合提炼,给观众打造一个好看、好听、好玩的故事又注重塑造典型人物。河北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地方,河北农村具有丰富的故事矿藏,河北的文艺作品中为读者奉献了许多优美的故事,这也成为河北文艺创作的优良传统。只可惜有点风光不再、后继乏力,更被人忽略了。有些电影作品只在拍摄的技术手段上用功下力,确实也有新人耳目甚至惊世骇俗之效,但是缺少好的故事,缺少令人咂摸的味道,这实际上还是缺乏创造力、不舍得下真功夫的表现。这部电却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故事,它用传统的“串珠式”或“摘花朵”的手法,将为胖婶进城找闺女、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杨二炮搞视频直播、与真假记者周旋“露怯”、与县里干部“斗智”完成垃圾清运等这些类似于“珍珠”或“花朵”的情节串联起来,一一展示,每一个情节都是浓墨重彩渲染强化以至推向极致,随着问题的解决或矛盾的化解而又进入另一个节点,确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之效。
此外,这部电影还充满了“喜感”,实际上,这也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轻喜剧片,这样的片子也是久违了。“少白头”、“小书记”这本身就是看点,而这位职位不算高、权力无限大的父母官却整天骑个电动车,车上还绑个小喇叭不停地播报“共建美丽家园,打造美丽乡村”的宣传广告,像不像个游街串巷的货郎?这是也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道美景了。还有,在情节转换的间隙,编导者还安排了一些类似于“花絮”的镜头进行点缀,如李书记被胖婶泼了泔水以后,没来得及换衣服就去相亲,结果闹了笑话;接受记者的采访却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学播音的竟然“晕镜头”,也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为河北传媒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