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是依托较强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以艺术化形式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文艺作品,且始终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传播作为第一序位。近年来,中国特色主旋律电影创作者积极探寻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契合点,以实现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良好道德行为的选择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阵地,需要“双管齐下”,同步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将价值塑造和责任担当作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动力和指导武器,凭借主旋律电影媒介的政治属性、道德属性等,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策略,贯彻落实主旋律电影对思政育人的价值引领功能定位。
一、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完善“政策+宣传”机制
价值引领的本质在于思想表达、作用在于借思想说服人,这种思想具有客观必然性与价值超前性,能彰显出跨越时空的魅力。显然,主旋律电影在思想引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基于现代视角叙述历史事件,以传达不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一,党和政府应率先意识到主旋律电影价值引领的迫切性,借鉴当前“文化团免费进高校”的成功经验,完善“主旋律电影进高校”的相关政策,具体包括设立专项资金,与当地影院合作为进高校的主旋律电影票价予以适当补贴,或组织如《建国大业》等影响力较大的主旋律电影的高校免费专场放映活动。其二,主流媒体应加强宣传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可与高校二级学院宣传部门、辅导员队伍“结盟”,了解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学习与娱乐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刺激”学生观看主旋律电影的兴趣。同时,高校应明确主旋律电影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完善自上而下的政策机制。其三,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和其他专业宣传部门应意识到网络对思想传播的优势,借助微信、微博、朋友圈、校园网、思政教育官网页面发布主旋律电影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工作进展规划,以及部分高校取得的丰硕成果。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策划“致敬百年——用电影讲党史,追忆1921”等活动,挑选21部主旋律影片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引导学生重温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与关键历史场景,深刻感悟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此外,高校应组织高校领导、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学习相关网络思政教育文件,加强各主体对网络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夯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思想基础。
二、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完善“平台+内容”机制
价值引领视域下,多元价值共存互动,需要主流价值发挥整合引领作用。而主旋律电影作为信息化技术与主流价值内容的整合体,能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使得主流价值求同存异,其他多元价值整合到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中,进而呈现出网络思政教育的动态性、开放性发展趋势。其一,高校应加强建设特色化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引进专业化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有限的专项资金能更为高效地运用于教育技术平台建设过程中,提升校内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承载力,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硬软件支撑。其二,高校应提升教育平台安全性,通过完善教学系统监管、信息维护等功能,确保学生学习数据、教师教学数据、学生思政知识掌握情况、价值观变化情况和个人信息能够得以安全保存,从而为思政教育平台容纳不断完善的教育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其三,信息化技术部门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需求调整网络教学平台界面设计,在思政教学严肃性与学生多元个性之间寻求平衡。对此,技术部门应与思政教师及时沟通,将主旋律电影、思政教育内容嵌入线上教学系统中,构建技术和内容“齐头并进”的动态机制,并注重内容的及时更新,建立校本化内容数据库,夯实主旋律电影融入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发挥教学引领作用,
完善“师资+学生”机制
价值引领视域下,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于教学,通过将主旋律电影、思政教育、教师和学生等主客体相整合,使得学生将主旋律电影所蕴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内化于心。其一,高校应指导思政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定位,深入挖掘主旋律电影的教育价值,探索电影内容与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之间的契合点,或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的话题,或作为教学重难点,以丰富和创新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剪辑最触动人心的电影片段,作为教学互动的主要素材并详细记录学生的观影感受、对情节的个人分析、疑问等,利用课后事件借助互联网交流载体解答开放式问题,该方式既能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网络思政教育质量,也可增强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适应性。其二,高校应不断加强对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的培训,尤其注重教师对最新思政理论的掌握程度、对主旋律电影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能力、对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在融合教育中的主要作用,由高校校团委、学生社团牵头组织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让大学生自由组成团队,分工协作拍摄微电影,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得网络思政教育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
四、发挥认同引领作用,
完善“管理+反馈”机制
价值引领以实现认同引领为根本目的,即大众对价值的认同,综合体现在思想层面与行动层面的认同。简言之,认同引领是将思想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旨在将学习者思想内化为信仰、价值观。高校将价值引领作为主旋律电影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视角,在完善思想、内容、主体等教育环节的基础上,应加强后续管理、完善相应反馈机制,使整个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形成良性闭环系统。其一,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采集学生在观影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馈信息,在教学活动后根据学生反馈信息通过网络教学评论功能、微信公众号留言功能等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交流,以匿名方式了解学生真正需求,确认后进行汇总,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展开深入分析,将系统给出的教学建议反馈给教师,作为教师改进教学、优化学生管理的依据。其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鉴别系统所提供建议的初衷与落脚点,尤其是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契合点,甄别性地采纳并改进,将最科学的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此外,管理机构应发挥评估、追踪作用,不定期记录思政教育与主旋律电影的融合教育情况,而后通过研讨会分析改进策略,发挥“上传下达”的联结作用,尤其要重视向学生主体的反馈,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使得反馈机制更加成熟,指向性更加明确,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质量。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团委讲师)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 2022 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其应对策略研究”(KT202206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