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由中国艺术报社、上影集团联合主办的电影《望道》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等业界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对影片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给予充分肯定。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电影《望道》总出品人王健儿介绍了影片有关情况。上影集团副总裁、电影《望道》监制徐春萍作总结发言。电影《望道》导演侯咏、制片人袁孝民、摄影指导邵丹等主创人员也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主持。
将《共产党宣言》首次译成中文作为核心事件、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作为核心人物,电影《望道》为观众艺术地讲述了“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历史,塑造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青年革命者形象,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所写“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内涵。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电影《望道》是一部闪耀着历史光辉和思想光芒的优秀影片,具有高质量电影的创新性和艺术感。
仲呈祥认为,《望道》彰显了唯物主义的历史主张和美学趣味。《望道》将对“道”的追寻贯穿始终,这里的“道”是正道、大道,是共产主义之“道”。陈望道这一代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视“道”为生命,而我们的时代,正需要像《望道》这样的影视作品,激发年轻一代对共产主义之“道”的信仰。
闫少非认为,影片故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镜头语言生动扎实,充满着冲击力、感染力和力量感,演员的表演也都大有突破。片中以陈望道为代表的青年革命者的故事激发了当代青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当代青年人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时代虽然不同,但时代对青年的呼唤没有变,青年人在时代当中肩负使命的责任没有变。
赵卫防认为,电影《望道》以陈望道的故事来折射中国革命,表现中国革命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的传承;影片中对人物群像的描写入木三分;青春化表达给当代年轻人提供了启发。
皇甫宜川认为,《望道》具有重要的影像价值。影片塑造了丰满可敬的陈望道人物形象,将爱情关系、师生关系、同仁关系、与普通民众的关系编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电影的感情线,如此多的群像人物既表达了艺术的历史真实,又完成了丰满的艺术形象塑造。影片还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用生动的电影语言完成叙事,完成对于时代精神的深刻揭示。
陈旭光认为,《望道》是一部诗意化的人物传记片,是一部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的重要作品。应该让《望道》走进学校,它对很多青年学子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影片以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初心引起当代青年人的共鸣,不仅在青春化表达方面作出贡献,还为中国未来传记片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康伟认为,《望道》将真理的“甜味”转化为艺术的“意味”。《望道》真理的“甜味”很浓厚,其关于历史的书写、关于信仰的叙说、关于大道的探寻具有崇高美。同时,《望道》艺术的“意味”很浓烈,其用心用情用功的艺术创造保证了影片既有精神高度也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王健儿表示,在党的诞生地上海,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印刷出版地,上海出品电影《望道》,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深情回眸,是上海电影人赓续红色血脉和上海城市文脉的情怀与担当。这部影片既是致敬之作,也是青春之作。要让年轻人看完之后有所启发,和一百年前以陈望道先生为代表的青年有共鸣感。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