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电影已经走过22年的历程。中国电影业在世纪末的低潮和改革的阵痛中一路高歌猛进,在疫情的曲折波动中依然艰难而稳健地发展。值此推动电影全面复苏的关键时刻,2023年5月24日,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很高兴应邀作为学者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参会的总体感觉是——电影被党和国家寄予了振兴产业、提振经济和加强文化强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的殷殷厚望。电影人职责重大,使命担当。整个会议开得务实,没有过多的套话。大家都发现或认识到了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堆问题,大家都在生活恢复正常后,卯足劲想大干一场。大家既从春节档等的提振中看到了希望,感到了振奋,但也在其他方面看到了很多的压力甚至是危机。言胜于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是如何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务实地去做。毕竟,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毕竟我们曾经有过新世纪以来电影的辉煌,而目下,我们又遭遇了百年未遇的大变局。
笔者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自2007年起每年撰写《中国电影产业报告》和《中国电影艺术报告》,自2018年起每年主持编写《中国电影蓝皮书》。近期,由笔者主持编撰的一部60多万字的《新世纪中国电影编年史(2022-2022)》著作今年9月份将在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对自己在一篇文章标题提出的“中国电影:期待体制机制保障和理论批评护航”愿景的践行。无疑,特殊时期中国电影逆水行舟式的发展需要全体电影人,包括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也包括所有热爱电影的普通观众的共同关心、努力,一起为中国电影发展“鼓与呼”!
借这个机会,结合本次会议的精神,我对2022年的电影状况做一些回顾总结,结合自身一直以来的关注、关切和观察,提出若干对建设电影强国、提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思路和建议。
我们先从回顾2022年开始我们的思考和展望。2022年对中国电影而言是艰难不易的一年,在变动难测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依旧表现出较为顽强的生命活力。电影的艺术探索与产业发展并没有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而停滞,反而表现出多元探索、不断创新、稳健前行、蓄势待发的态势。
从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来看,2022年的中国电影在总票房上表现出下降趋势,在总观影人次、上座率等方面表现出缩减趋势,但中国电影很可能是在蓄势而发。当下供给侧结构的调整与消费侧结构的转型,使电影生产与消费进入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供给侧结构的缓慢调整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加大开发头部作品,更要注重中小成本电影的生产,营造合理的电影格局与生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态势的强势加强,营销方面的短视频营销常态化格局以及营销中“以映代销”的新方式尝试,都给未来电影营销提供了多元思维。
近期,消费侧即电影市场消费主体的青年化趋势、女性主体加强趋势,以及科幻电影的强势发展与现实主义类作品的回归等趋势都比较明显。故从供给侧看,我们要多开发能够引起青年群体兴趣的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同时也要多开发能够引起女性群体共鸣的现实题材类作品。在类型开发上,不仅要保持各种类型的均衡、持续性发展,也要大力呼吁以科幻电影为代表的“想象力消费”类作品,同时也要加强悬疑惊悚、喜剧、青春等类型的开发。在2022年中国电影艺术格局中,不难发现现实题材电影的“回归”,而且这些电影大多借助一种“温暖处理”的手法,在批判现实与缝合社会之间“折衷式”“平衡式”生存。当然,这种“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应该是回避现实,不应以“温暖现实”置换现实问题,躲避现实矛盾。现实固然需要“温暖”,但也不能纯粹浪漫童话,完全消解现实主义的力度。新主流电影表现出不断探索“高概念剧作”的创作趋势。并且常常采用小人物视角的叙事,切入宏大命题,展现历史时代之变化。
2022年,我与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电影年度蓝皮书2022》通过广大影迷的网络评选,高校学生评选和五十位专家学者投票票选等环节,选出了十部“影响力电影”:这十部是:《人生大事》《狙击手》《独行月球》《万里归途》《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邓小平小道》《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熊出没之重返地球》《云霄之上》。
这十部电影的题材、类型格局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甚至不无象征意义。如果按题材主题定位和类型格局的角度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做如下区划:大多为新主流电影,各个类型都有,现实主义为主导,幻想型即想象力消费型(《熊出没之重返地球》《独行月球》)电影增速较快,喜剧类(《独行月球》《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颇受欢迎,艺术电影(《邓小平小道》《云霄之上》)也不缺席。的确,从类型的角度看,多元类型共生,多元类型持续探索创新性表达是中国电影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处于上升态势的“想象力消费”类作品表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科学知识的逐步普及,中国受众对想象力消费诉求将会持续加大。如何深入探索独具中国意味,具有平民风格与大众文化性的中国式科幻作品,依旧是未来科幻作品的发展方向。而与院线电影探索“远景想象”不同,网络电影领域的受众,表现出对“过去时空想象”尤其是(民俗亚文化时空想象)的巨大消费诉求,这也在为未来想象力消费的多维探索提供了方向。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呼应本次电影工作会的精神,做好2023年电影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电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想象力消费类影视作品的最主要的观众群体即人民,是青少年!
值得欣喜的是,从导演格局来看,网生代、游生代的一代年轻新力量导演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主力。新力量导演在“中国话语传递”/“个人话语表达”、“现实关怀诉求”/“游戏游玩思维”、“主流文化皈依”/“青年亚文化表达”等”二元对立”张力间生存发展的态势。当然,老一辈资深导演也在持续深耕,在题材拓展、叙事创新上葆有活力。
在创作格局中,系列电影生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品牌即IP优势。《流浪地球2》在第一部成功之后,并不急于消费IP,而是回到起点,做“前传”,交代前因后果,架构世界观大格局,其系列电影、宇宙世界观打造意识的自觉预示了未来的广阔前景。“熊出没”系列投资不大,但颇具“合家欢”功能,跨媒介叙事与IP运营及品牌维护使其葆有了强劲发展的潜力。
而今,我们“迈步从头越”,只要有危机意识,只要心里装着人民,以观众的精神文化消费为本,我们就可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百余年来,电影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亦是具有庞大受众数量,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号召力的大众文化形态;电影还是一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也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产业,它不仅生产商业价值,也生产文化形象符号价值和意识形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中国电影越来越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支柱性文化产业之一。同时,在文化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和文化形象建构,乃至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提升上,中国电影亦起着重要的作用,始终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转瞬间,新世纪已经过去22年。对于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们一言难尽但记忆犹新。这一年对中国电影而言是颇为不易的一年。但在变动难测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依旧表现出较为顽强的生命活力。即使是在这种强大的不确定之下,经过总结和回望,我们也多少能感觉到其背后预示着的一个蓄力后蓬勃发展的电影时期即将来临——2023年春节档的火热也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电影无论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成就,也无论未来是继续辉煌还是艰难崎岖,我们都将继续努力,“双手劳动,慰藉心灵”。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并祝福未来中国电影前景远大,嘱望中国电影发展的多元生态与合理格局,稳健发展的态势与广阔的前景!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