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电影是代表整个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的核心力量,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融合发展的形象标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硬性指标。电影还是国际上跨文化交流、无语言障碍沟通的大众媒介,是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电影历来受到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受到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快速发展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创作生产优秀的电影作品是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的中心环节。创作兴则电影兴,制片强则产业强,影片好则市场好。中宣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同志在2023年全国电影工作会上强调:“要抓好精品创作,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影片。”提高电影创作质量和制片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电影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和促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的实践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自觉应用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电影创作生产的实际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意识形态特殊规律、艺术规律、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相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从电影创作和制片入手,选好题材,讲好故事,努力推出更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一、选材要准
题材选择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第一要素。是电影拍什么、为什么拍、怎样拍好、拍给谁看的首要问题。选择题材要准,指在广泛掌握丰富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最适合电影表现的题材,用以构成情节、人物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对题材要严格遴选、过滤、剪裁、反复比较,注重选择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通俗性、新颖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广泛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发现选准题材往往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对题材的认识不能简单化、概念化,我们反对曾经简单化地对待复杂艺术创作的“题材决定论”,但也反对“题材无差别论”,一场革命风暴和一场风花雪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场震古烁今的改革建设火热实践和一场游离于时代浪潮之外的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更是有天壤之别的,不是所有的素材和不经严格选择的题材都适合拍成电影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深入到真实的实际生活中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交朋友,用心用情用功从生活实践中采撷发掘出独特的创作题材。要注重现实题材的创作,描写好新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变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接地气、有生气、抒正气。选材还要注重原创性,切忌模仿、重复和跟风炒作。
二、开掘要深
对选择准确的创作题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探索性多角度、多维度的开采,深入表现题材的主题立意、故事价值、情节逻辑、人物命运和社会反响及意义等方面。鲁迅先生在谈到小说的题材创作时曾经尖锐深刻地指出:“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他还形象地比喻:“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挖井泉的。”对选好的题材不能浅尝辄止,应深钻细研,下苦功夫把掌握的生活素材和创作题材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产生质的变化,才能变成精彩的故事、生动的情节和感人的形象,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对于创作题材的深度开掘,是艰苦性的脑力、心力、体力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电影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所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电影工作者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克服和抵制创作上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电影作品。
三、立意要高
古人称:“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贵立意”,立意是作品的主题,是决定作品成败最重要因素。立意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更注重艺术方面的表达,正所谓“意在笔先”,“意在镜先”。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用对话形式提到:“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辞就不俗了。”老舍谈写作时说:“办法不同,立意是一个样的。”所有的电影作品创作的方法、类型不同,但都有明确的立意,传递作品的思想价值,这是作品的灵魂。电影工作者要明确所处的历史方位,找准创作定位,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主题,要把创作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用电影艺术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气象风采。
四、故事要新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叫“故事片”,讲故事是电影的本体。观众走进影院,首先是看一个新鲜、生动、吸引人、感动人的好故事。电影的视觉奇观、立体影像所展现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梦如幻的故事,正是电影艺术的永恒魅力所在。观众需求新电影讲好新故事,一是故事本身要有新鲜感,二是讲故事的方法要创新。要从重复往返、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从普通普遍的常人思维模式中,提炼出区别于常人常规的独特见解,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以理想化追求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方法、新的元素、新的路径。用电影语境讲好故事有蒙太奇声画结合、时空结合的特殊优势,要注重画面感和声音特效,注重细节描绘和情节反转。写好矛盾冲突是创新故事的必然要求,要以积极向上温暖的现实主义方法反映人民的生活。国家的改革发展、家庭的酸甜苦辣、百姓的欢乐忧伤、人们的所思所盼,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生活是无限的,电影创新也是无限的,要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新理念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不断讲好新的故事,使电影创作更有广度和深度,更有意思和意义。
五、人物要活
文学是人学,电影也是人学,写好人物是文学创作的核心要义,塑造好人物形象是电影创作的本质要求。电影既然是生活的传神写照,就要让银幕上的人物“活起来”。人物不是抽象的概念化、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性化的“这一个”。不仅要刻画人物外在的肖像,而且要描绘人物内在的心理,写好人物的行为、动作、对话、神态,体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思想价值、不同命运结局。电影要塑造好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要写活人物,就要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丰富实践和多彩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摄入镜中,讴歌奋斗人生,刻画美好人物。
六、情感要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文艺本体就有调动和激发人感情的作用,艺术大师罗丹有一句名言“艺术即感情”。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们动心动情。“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电影工作者要对人民有真情,对生活有深情,对创作有专情,对观众有共情。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力,只有让自身感动,才能让观众感动,有没有真情实感是评判电影作品的重要标准。要真心真情投入艺术创作,把个人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之中,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不断增强对人民的情感体验。要在创作实践中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艺术创作允许虚构和想象,艺术再造感人的情境,表现强烈的人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但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反映生活的本质。“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塑造英雄人物和典型形象,更离不开情感的表达。人生在世,亲情、友情、爱情缺一不可。亲情的温度、友情的厚度、爱情的纯度,正是健全人格的力量源泉,滋养心灵的阳光雨露。
七、形式要美
追求美和表现美是艺术的共性,更是电影艺术的鲜明特征。观众是怀着审美的心理来观看电影的。人们观看银幕上的画面、故事、人物、情节,是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形式不仅是艺术内容的外在表现,本身也与艺术内容合为一体,互为补充,相互托举,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美好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内容的表述,还往往具有自身的美学和哲学的价值。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丰富多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不断地创新艺术形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用更多、更新、更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用世界共同的电影审美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八、结构要巧
结构是事物的存在形式,指事物自身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电影结构就是如何讲好故事的方法和路径,不同类型的电影会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如线性因果关系结构、非线性回环套层结构、交叉对比结构、板块式、散点式结构等。但不论如何结构,都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前期设计,要巧妙地组合布局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有机联系,把电影故事的开端、发展、转变、波折、悬念、反转、高潮、结尾等完整、紧凑、巧妙、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来。要学习借鉴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和戏剧的优秀表达方式,古人总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指写好开篇和结尾的重要。“积句成章,积章成篇”,中间要写好几组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渲染气氛,用巧妙的结构组合进行故事情节的推进和情绪的推动,给观众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九、节奏要快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们活动中的一种与韵律相伴的有规律的变化。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是节奏。节奏不仅限于音乐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称为节奏。节奏变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源,是艺术作品重要的表现元素。现代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要求也自然加快了,电影节奏变快最为突出。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部电影的分镜头数量在八九百个就已经不少了,到现在一部电影的分镜头数量到两三千个也不算多,镜头运动的快速变化呈几何式增长,在放映时长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无疑以快节奏为观众提供大信息量的、不断变幻的精彩内容。当然,对不同类型电影的节奏会有不同的要求,节奏快是相对的,要张弛有度,疏密有序。
十、制作要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催生了电影制作手段的创新,电影不仅仅是用摄影机拍出来的,更是用多种技术相互交叉融通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制作精良是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影发展的历程也是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其核心要素是“分工”越来越细化。工业化要求电影制片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的系统化管理。工业化越细分,越要提倡“工匠精神”,在电影制作领域的电影工作者要笃定恒心、爱岗敬业、专情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开拓创新;要重人本、讲合作、守诚信、促和谐,分工协作、合力共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名家大师和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强制片综合技能的培训,以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以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态度,以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制作出更多精致、精良的电影产品,树立起中国电影的“品牌”和“标杆”。
以上十个方面,仅从电影产业链的前端创作和制片方面做出简单粗浅的梳理,会有不足不妥之处,仅供电影创作制片界同仁商榷参考。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电影创作生产和制片工作的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创新就要勇于突破,要突破束缚创作的条条框框,进一步拓展题材领域,丰富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原创能力,促进中国电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电影工作者要有胸怀天下的眼光和格局,向着世界电影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静下心来搞创作,沉下心来推精品,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