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影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致力于跨越语言差异,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肖申克的救赎》《泰坦尼克号》等国外电影和《卧虎藏龙》等国内电影通过影视翻译工作传达出影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不同地区观众的视野,也加强了文化软实力的塑造。英语翻译专业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学科之一,将影视翻译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不仅助推翻译学科建设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
我国影视翻译与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影视翻译涉及影视剧的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媒体节目口译、现场舞台的字幕翻译等声音或字幕描述,可确保影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在跨语言传播时得以保留和传达。影视翻译与英语翻译专业人才扮演着文化传播的推动者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将影视翻译课程引入英语翻译专业是培养面向社会和市场翻译人才的有力举措。
目前,高校在培养具备翻译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上面临挑战,翻译教学较为薄弱。首先,在课程设置体系上,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设置单薄等问题突出。一方面,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语言和知识的培养,对于影视翻译实际应用领域的教学和实践关注相对较少。由于影视翻译属于实践性强的工作,学生在缺乏具体语境的实践中难以提升其翻译能力。同时,学生普遍缺乏与影视行业、文化产业深度互动和交流的机会,限制了他们对影视翻译的全面理解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无法培养出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目前英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跨学科的支持,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影视翻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语言翻译能力,还需要对影视文化、艺术和传媒等领域有一定了解,局限于本专业技能训练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学术型和应用型师资建设出现偏差。师资是翻译专业的主体,但学校常常缺乏既拥有教学素养又具有良好翻译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将唯论文、唯项目的评价标准作为判定教师能力的标尺。高校学科教育的性质使翻译师资向学术型方向倾斜,缺乏鼓励“双师化”师资的政策,导致应用型翻译教师补给不足。此外,在教学设计层面,完善的翻译教学体系通常涉及查阅、编写、讲授等多个环节,教学模式周期较长,而影视行业更新迭代速度较快,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无法及时跟进。
影视翻译与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新时代影视翻译与英语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整体性视角和长远发展的眼光,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明确课程目标,培育复合型翻译人才。教师要根据学生培养发展目标精心设计翻译课程教学,将翻译知识贯穿全程,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方式提高实操能力,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连贯和延展性。为此,教师要将影视翻译引入教学,拓宽英语翻译教学领域,借助具体影视情境讲解提高实操性,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间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角度不同,同一部作品的翻译方法存在差别,教师应该重点讲解不同语言文化的背景和翻译方式,让学生深刻认知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避免过早地预设翻译结果。不同类型影视片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教师通过多样化案例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掌握多种文体的翻译技巧,比如在翻译剧情片《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时,学生需要准确传达角色情感和情节发展,以确保观众能够真实体验影片的情感和剧情;在翻译纪录片《地球脉动》和《黑鲸》时,学生需要准确传达影片中的事实和信息,保证声音和观点的真实性。
其次,在师资建设上,要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提升翻译教学质量。其一,学校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运用,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育人能力为重点,不仅要招聘高素质英语翻译专业的师资,还应该积极吸纳实践经历丰富的技术人员,包括校外引进的人才和企业派遣的技术骨干,组建一支具有深厚翻译理论、扎实翻译能力、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其二,学校应鼓励教师朝着“双师化”的方向发展,将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注重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素质。派遣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或对外承接项目是及时更新翻译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在真实社会环境中了解行业最新需求和发展趋势,并通过完成一次次任务和项目来提高自身能力,并将学到的最新知识融入翻译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具现实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明确未来职业目标。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日益密切,翻译事业繁荣发展对高质量复合型翻译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培养影视翻译与英语翻译专业人才成为翻译事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既能拓展翻译课程的丰富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黄梅、李云辉系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