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节档期因为有了《消失的她》和《我爱你》而显得特别亮眼。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我爱你》的新鲜度达到84.2分,《消失的她》的观赏性达到84.1分,单项指数均为同档期影片的最高分。
作为韩延导演的“生命三部曲”终章,《我爱你》把镜头对准了老年人的爱与痛,真实再现了老年人的心态和生活,有笑有泪,感动满溢,在影院里竟然听到一片抽泣声,而我却抑制不住哭湿了一包纸巾。细想想,韩延执导的《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以及他监制的影片《人生大事》都有这样类似的催泪效果,前半段幽默搞笑,后半段破防爆哭,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非常友好,非常释放。
当老年人真正成为主体
影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四位“老戏骨”精湛而传神的演技。四位主演倪大红、惠英红、梁家辉、叶童的年龄均在60岁以上,年龄总和为251岁。当曾经帅气靓丽的年轻偶像梁家辉和叶童以苍颜白发、瘦骨嶙峋的老年模样出现在大银幕上,还是让人唏嘘不已。尤其是叶童,曾经风靡全国的那位最秀气“许仙”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病恹恹、颤巍巍、神志不清的阿尔兹海默病人,你会惊叹岁月的折磨,当然还有叶童作为演员不惜牺牲自我形象的敬业精神,无与争锋的表演,“最佳女配角”已经在我心里定下了。
谈谈他们饰演的角色。倪大红饰演的老常是一位从北方迁来的游乐场退休职工,老伴已经去世十年;惠英红饰演的李慧如是一位从乡下来的打工女,曾经一起私奔到城里的爱人也已去世;梁家辉和叶童饰演的山哥与欢欣这对夫妻虽然有三个子女,但都不在身边,反而“啃老”,冷漠不孝,他们靠收废品为生,艰辛度日,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
影片改编自姜草创作的韩国同名漫画,2011年就翻拍为韩国电影《我爱你》,豆瓣评分高达9分。中国版本《我爱你》保留了同名漫画的经典情节,做了合适的本土化改编,将空间设置在广州,人物身份也进行了适度调整。老常从送奶员变为围着孙辈团团转的潮老头,爱喝酒舞鞭,古道热肠,行侠仗义,网络用语、打游戏都不在话下;李慧如依然收废品,但同时她也是粤剧名伶仇美灵的结伴姐妹,被人误以为是居家保姆。
影片主要实写了两对老人的爱情和友谊,老常和慧如为主线,山哥和欢欣为副线,还虚写了一对可望不可即的爱情,美若仙(仇美灵)与陈院长的爱情是中国版本最大的创造,成为这两对爱情的镜子,彼此映照。这三对老人的爱情类型不同,层次分明。老常和慧如是常见的不打不相识的欢喜冤家模式,喜感几乎都来自于老常,影片细致地展现了这对老人的爱情过程,从相看两厌到心生欢喜、互相扶持一直到相伴相守,最令人欣慰;山哥和欢欣是婚龄超过45年的患难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代表情比金坚的爱情,最令人感动;仇美灵与陈院长的爱情则是梁祝神话的现实版本,青春蹉跎,终成眷属,这对苦命鸳鸯最令人慨叹。
爱与生死之思
另外一个很妙的比喻也是中国版本独特的创造,“小鸟和大象”分别代表了他们的爱情和归宿,这两种动物很显眼地驻守在海报的片名上。美若仙房中养着各色各样的鸟,处处闻鸟鸣,但窗户居然是一幅假的画,她把爱情锁在屋里,锁在心里,最后鸟儿被放飞,也代表了她最终打开了心结,让爱情像雀跃的小鸟一样自由自在的飞翔。
据说,大象是非常高智慧的动物,当它预感到自己不久会死亡,就会自动离开象群,独自走向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就是它的墓地。动物园中四位老人结伴而行,山哥从大象身上获得启发,在得知老伴将不久于人世之后,他选择了与爱人双双服毒自杀,临终前还在为儿女的名声考虑,精心布局了煤气中毒现场。这段扎心的情节来自于漫画,是影片中最具有杀伤力的独白信。
所以,《我爱你》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它表现了老年人爱情这个稀缺题材,拓宽了爱情电影的边界;更有意义的是它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态度,勇敢直面生死,不回避不退缩。在抵达生命终点之前,你会如何度过这一生?如何面对死亡?这是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无论是亲人还是自己。这个普世性命题才是影片真正打动人的点。
就像《滚蛋吧!肿瘤君》中的青年漫画家熊顿,《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阳光少女马小远,《人生大事》中的老殡葬师莫父,虽然她/他们罹患癌症,离开了人世,但是留给我们的却是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像熊顿在葬礼上的讲话,马小远盖的那朵小红花,莫父说的那句“干我们这行的,就是要有一颗圣人心”。
《我爱你》也一样,当山哥和欢欣双双离开人世,老常和慧如因为害怕再次失去爱人的痛苦,他们选择了分离。但是经历了一场病难的老常,目睹了陈院长爱之不得的痛苦之后,毅然决然地回到乡下,和慧如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老常勇敢追爱,大胆表白,最终获得了自己的晚年幸福,鼓舞了多少想爱却不敢爱的老年人。彩蛋中美若仙和陈院长终得相见,歌舞相伴,也是主创对暮年“爱情”最好的祝福了。一切都来之不易,老年人的爱情经历了世事沧桑,岁月沉淀,更懂得珍惜和体谅,美好的结局抚慰了众人。
影片细腻准确地展现了老年人的真实心理,以一波三折的情节剧模式结构全篇,并加入一些有效的类型元素,让老年人成为叙事的真正主体,成为不可多得的“老年电影”。但影片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山哥家宴过后自尽,儿子大摆孝宴,老常一气之下挥舞鞭子大闹葬礼,谢家子女如此不孝,怎么可能在派出所突然醒悟,向老常齐齐下跪,这个情节设置就比较假,反思不会来得这么快,“下跪”显然是编导的主观意图,而非剧中人物的选择。
看完电影,我在想电影圈中有“女性电影”“儿童电影”之说,为什么没有“老年电影”的提法?可能是因为它太稀少了,长期游离在主流话语圈之外,甚至是边缘的边缘,被人忽视漠视已成为习惯,甚至在电影创投中,都有对主创在年龄上严格的限制。因为“口述历史”工作的缘故,我曾有幸采访了25位从事电影工作的老年人,感觉到他们的思维和活力有的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我们现在的电影创作环境和消费市场,都在尽力讨好“年轻人”,但是英雄不问出路,真正优秀的电影作品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种族的。当老龄化社会越来越近的时候,老年题材的电影未来将会以更多彩的样貌出现,这对打破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克服社会上的年龄歧视必然有促动作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人们的老年焦虑。
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电影行业也该讨好讨好“老年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