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由青年导演邢潇编剧并执导,青年演员李泰主演的电影《仲肯》在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山东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副局长刘金祥,山东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张萍萍,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晋亮,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红等出品方代表,以及本片导演邢潇、主演李泰、制片人李乙平参加研讨。
电影《仲肯》由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海宁光影雕刻影业有限公司、中南红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仲肯的汉族男人,在藏区流浪多年,执着的想要成为格萨尔王传世故事的颂唱艺人“仲肯”,但终因路途所遇人与事,渐渐放下执念,回归自我的故事。
目前该片已获得2023年国家电影局第一批电影精品专项资金资助和2023巴塞罗那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此外还获得2023意大利罗马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影片、最佳外语片导演、最佳外语片摄影及声音设计四项提名;2023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影片、最佳外语片原创剧本、最佳服装三项提名;2023荷兰塞普蒂米乌斯奖最佳导演提名;并入围阿根廷最大电影节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被称为欧洲五大影展之一的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克里斯蒂娜看过该片后,称赞其为“灵魂之路电影”。
童刚(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艺术价值高
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中,这部电影艺术坚守的态度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用心拍摄的电影,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将藏汉融合体现得非常好。影片道具运用也匠心独具。
看这部电影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片尾曲用心听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的人生哲理都在歌词中得到体现,有追求、有坎坷,但是该放手的时候还是要放手。也像导演说的,它很好完成了人生的自我救赎,它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而是给人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个非常难能可贵。
明振江(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
在中小成本电影创作中起到表率作用
从电影产业和制片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中小成本影片是我们电影生产的主体。这部不到90分钟的影片,在叙事节奏、演员表演,包括整个戏剧张力都把握得很好。使我特别感动的是,影片对于藏族人民的描写特别好,展现出了他们的那种豁达、乐观,对生活“人生无处不情怀”的理念,也促进了男主人公的改变,这点是非常好的。
艺术题材影片方兴未艾,这部影片目前得到了一些认可,将来影片发行也应该提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电影市场和电影产品更丰富。
仲呈祥(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独特的艺术境界和美学品位
看了《仲肯》十分感动。这是一部有思想内蕴、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的中小成本好片。影片以小见大,立意高远。中华文明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体,交流交融汇聚而成的统一体。格萨尔王诗史乃是藏文明的珍贵资源,其传唱者“仲肯”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即在此。正如109岁健在的作家马识途的名言“人无信仰,生不如死”,影片的题旨高远深邃。
影片不仅讲了生要有信仰追求,心无旁骛,而且深化到“面对死亡也要勇敢地生活”。所以,“仲肯境界”是超越“欲求”的物质境界,奔向“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最高的“审美境界”的。
焦宏奋(中国电影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成本不高,品质不低
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一句话:成本不高,品质不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和我们投资者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真诚。
作为电影工作者,首先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里面我觉得仲肯的角色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电影也表达出了信仰的力量,像是老夫妇的朝圣之路、仲肯要去学习颂唱、卡车司机的行为等,都具有信仰的力量,是坚守真诚和内心的善良。我觉得这部影片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因素都有了。
江平(原中影集团艺委会主任,电影《仲肯》监制):
一部对民族电影有深爱的作品
这部影片创作初始,邢潇导演就认真学了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那篇“讲话”中,就提到“格萨尔王”。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讲话”都有重新的认识和深刻的阐释。带着一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主创人员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藏区,挖掘开拓,终于形成了雏形。在实拍中,全体人员不计报酬,不畏艰苦,不谈条件。
本着电影人的责任心,凭着对民族电影深深的爱,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把这部低成本的电影给推了出来。我个人以为影片的探索还是较为成功的,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了贡献的。为此,我们请一些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人和资深的电影艺术家观摩影片时,他们都很惊叹,同时也觉得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一种艺术的回归,一种电影本性的复苏,窥一斑见全豹,能通过这么一部90分钟的影片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闪耀。
宋智勤(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有意境、有深度,值得好好品味
影片《仲肯》有三个特点:一是,有鲜明的主题。个人认为是放下执念。我概括为一场朝圣之旅、一场心灵之旅、一场放下之旅和一场解脱之旅,非常具有当下性。二是,新意的表达。影片应用了大量的写意、诗意和隐喻的手法,确实很耐看,很好看,也耐人寻味。三是,有丰富的镜头语言。这个镜头语言不仅仅体现在表面上,还有着意蕴深长的内涵。
张思涛(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
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哲理性
我觉得一个电影创作的题材、风格、体裁、样式多样化的时代又来到了。电影《仲肯》不但是一部广义的艺术片,还带有艺术探索片的性质。其思想意识层面有独特追求和创造,讲到了思想的解放,放下心中的精神障碍,迎接自我的自由。
在风格上,凸显凝练节制的手法。从美学角度来说含蓄就是一种美,是中华文化立场、中华美学追求。
马维干(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著名编剧):
展示出美的同时带给人启迪和思考
《仲肯》给我有个特别的感受,是它深刻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特别是片尾曲,点明主题。这个电影虽然角色不多,故事也不是很复杂,但是它探讨了信仰,探讨了活着的意义,探讨了我们的坚守和放下。
格萨尔王的传唱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导演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情节:一方面,这个汉族男人名字就叫仲肯,到西藏游历好几年,一直想成为能够传唱格萨尔王史诗的仲肯;一方面,一个普通的藏族司机却是可以流利颂唱格萨尔王诗史的真正仲肯。我觉得这样的对比,恰恰对格萨尔王文化做了很好的推广和传承。
周新霞(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用客观隐忍的表达,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觉得导演很年轻,但是镜头是很老辣,挺稳的,用客观隐忍的一个表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是区别于其他商业影片的。里面梦境、空镜头、符号的使用,使得影片有了诗意。
我特别喜欢那两个老人的处理,笔触很少,但是表达的东西却很多。老人在生命的末尾时期还有那样的信仰,去完成自己的心愿,特别是最后掏出那个石头送给男主角,我觉得这个太有意思了,这是导演传达出的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陶经(著名电影录音指导、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视听语言的融合与呈现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电影,我们电影的语言最有壁垒和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电影语言、视听语言。别人有音乐语言、文学语言、绘画语言,我们是电影语言。电影语言是视听语言,这部电影与形而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非常饱满,在影片情境中,我也看到了极好的声音设计和影像设计。
李倩(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副主任):
从文化传播来讲,独特的风格使其受到青睐
我更关注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之所以能够在海外取得一些比较好的成绩,肯定有自己的特点,包括文化传承与融合,画面的美,以及人情、人性等方面,使得它能够在国际上或者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都可能产生一种共鸣,并能够得到大家的青睐。
比如女主角在帐篷里说“我根本就不存在,我就是你”,这样直击人心灵的语言表达,都能够使得各国的观众所接受。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影片出现,使得我们电影强国目标的实现,包括中国电影大踏步走出去不再只是一个愿望。
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主任、《当代电影》杂志主编):
一部给当代观众带来精神慰藉和思考的电影
影片关注当代普通人的精神困惑,关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融,给个体提供精神养分。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关注当代普通人内心的精神困惑。对个体精神的关注也是我们当代电影特别重要的一个特色,而且这里很有意思的是,一个汉族的导演,拍摄了在藏区发生的故事,给了观众一种新的体验。
影片通过独特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利用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在西藏山水之间,对生与死、信念与执念进行了探讨,在故事之上传达出很多富有哲思的思考。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
与文化符号对接,呈现主题思想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放下执念、回归自我、自我救赎,这是现在人们的一种共同焦虑。影片试图在解决现代人共同的焦虑,提供一种治愈的路径。
关于梦境与幻景,男主一直梦见自己前往一个白色的帐篷,这时候画面是白色,突出一种神圣感,这是宏大叙事。幻景就是跟女主角苏禾,但是这个幻景也没有刻意用影像去表现,反倒是用非常日常的画面来体现。再就是隐喻与象征,这里面也有很多山羊、湖泊等,这些都具有象征的意味。这几个角度都是以少数民族题材为切入口,真实表达了创作者思考的一种具体方式。
李春利(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不同于传统意义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这部电影是魔幻现实主义或意识流作品,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中的作品,所以不能用传统的逻辑去诠释它。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看它给我们的镜头暗示,湖泊、牛羊的延伸,男主角与动物的交流,他的哭泣,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有点自闭等等,但是我们都不去追究他经历了什么,就是对应我们自己。所以这也是这部影片和其他影片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张弛(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处长):
阐述内心世界的作者电影
作为青年导演,能够沉下心来拍这么一部电影还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应该说是一部作者电影,对于作者电影的评价比较难,因为它是个人化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这部电影我看的时候,它的节奏性、故事性还是蛮紧凑的。我希望导演能够坚持,虽然我知道坚持很难,但是如果在拍商业片或者是拍电视剧的过程里面,能够有几年去坚持一部这样的文艺电影,还是很有价值的。
刘金祥(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
今年对山东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是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并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来我们山东省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特别是在电影方面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于抓精品、强质量,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电影《仲肯》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
晋亮(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百花齐放的艺术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仲肯》这部电影是山影青年导演邢潇的一次成功探索。这部文艺片以较强的作者风格传达了创作者的感悟与思考,是百花齐放的艺术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需要被鼓励和支持。山影也积极鼓励这些年轻创作者创新。希望我们年轻的邢潇导演及我们山影制作的新人团队百折不挠,进一步做好下一步的相关工作,使这部电影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更大的更新的突破。
王学红(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养眼、养耳、养心的心灵旅程
电影《仲肯》没有沉迷于宏大叙事而忽略个体的生命意义,没有以往文艺片手持摄像机的虚晃镜头,而是专于构图、勾勒光线、拍摄工整,应用独特巧妙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了一部养眼、养耳又养心的公路电影。
在影像上,较好地展示了藏区的景观文化和高饱和度风光,用大反差、高光比映射了仲肯的两面性,通过焦段的改变,营造出了真实和梦境两种不同空间;以广角透视的浪漫与洒脱,带来震撼唯美的精致画面。
《仲肯》带有邢潇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颇具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民风民俗,远离喧嚣繁华的都市生活,迥异于其他地方普通农村的生活常态,让身处现代社会生活中焦虑的人们学会了自我救赎和个人成长,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顾的心灵成长电影。
邢潇(电影《仲肯》编剧、导演,山东影视邢潇工作室负责人):
坚持梦想,实现与自我生活的和解
身为汉族导演,拍摄一部以藏族地区文化、风俗、人物等为主要元素的电影,其实很有压力。但想到自己这些年多次进藏,又历经一次半年之久,深入藏区的体验生活,加之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为已到不惑之年的自己那个心中的信仰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仲肯》依然延续了我编剧执导自己首部文艺片《大雪冬至》时所用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整部影片虽然看似有浓厚的少数民族地域色彩,但其实我想表达“一个人的自我救赎”这个主题却并无地域乃至性别年龄之差。
我想分享给每一位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不论我们是多大的年龄,同样有追求梦想的可能,在追梦的过程中,也往往会伴随着新旧思想的碰撞,也一定少不了痛苦与挣扎。但比起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试着正视自我,努力分清何为梦想、何为执念,从而放弃那些禁锢住我们的欲望与执念,并努力朝着梦想的方向冲刺,最终实现与自我生活的和解。
李泰(电影《仲肯》男主角):
人生,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是一个旅行爱好者,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去西藏。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当看见高原的雪山、湖泊,我就觉得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也不觉得自己很渺小。那个时候我会忘记所有的烦恼和压力,然后再次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重新开始,已经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
这是一部治愈人心的电影,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磨难,甚至说“事故”,我们可以选择离开,但是这个离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开,不是逃避,离开只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回归到我们生活的原点,然后以更好的心态、更好的姿态,背起你该背负的行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