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举办题为“聚焦产业与消费升级:2023暑期档电影市场盘点”的第47期影视大讲堂,本期大讲堂邀请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与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会长孙崇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左衡,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张燕,《光明日报》影视版副主编李蕾,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副研究员王乙涵、助理研究员董克非作为主讲嘉宾,从不同视角对2023暑期档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性价值和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本次大讲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任学术主持。
孙崇磊认为,2023年暑期档的强势回归其原因可以从市场主体、市场环境、市场手段、市场潜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益于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得益于管理部门的政策调整、得益于市场营销的精准施策、得益于青年力量的不断涌现。他表示,希望暑期档的市场经验能够为“国庆档”“贺岁档”,以及未来更多的“周末档”带来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在张卫眼中,今年暑期档影片为观众呈现了是一场“现实主义消费”盛宴。他表示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八角笼中》四部票房超过20亿的电影,还有第二梯队的《学爸》《长安三万里》《热烈》,以及暑期档末尾上映的《奥本海默》等影片,都显现出了明显的趋同性,“导演们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各自以最大的限度逼近现实,直面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
赵卫防认为,今年暑期档共上映约140部的影片,呈现出的多品种、多样化、多类型的态势。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全面复苏,更在多个层面为今后中国电影的行业发展提供启示。吴冠平表示,暑期档影片中吻合了中国当下大众的社会情绪价值需求。以《孤注一掷》《八角笼中》为代表的影片,将过往市场化、产业化电影所形成的类型经验,同现实题材进行了化合,把社会题材赋予了日常感性,让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与影片的叙事情感进行了微妙的联通,让影片具有了“观众缘”。
左衡在发言中说,通过今年暑期档,中国电影在叙事、影像等本体层面得到了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很多电影的破圈不仅是依靠电影本身,更是电影本体背后的电影文化及文化心理在起作用,未来还有一定空间让中国电影继续向前进步,中国电影与中国观众的“双向奔赴”尚未停止。
张燕表示暑期档影片从现实、文化、技术三个维度体现出了中国电影创作者的进步和努力。李蕾认为,暑期档已从“偶有黑马”发展为“广有良驹”的态势,“电影人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关键词:文化自信与产业实力”。王乙涵也表示,暑期档的优异成绩体现着电影产业的进步和成熟,“暑期档这种成规模、多元化、不间断的高质量影片矩阵式呈现,给观众以惊喜和冲击,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复兴的希望。”董克非认为,今年暑期档可以看到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转向,这既是对中国电影产业不断自我突破的要求,也是对暑期档影片的一种褒奖。
孙承健在总结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整体品质已经有了质的转变和提升。在内容生产层面,暑期档影片有效打破了近年来被网络媒介所形塑和固化了的观众分层问题。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崛起,也为暑期档的市场繁荣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