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举办第48期影视大讲堂,本期大讲堂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精英集团副总裁、河北传媒学院校长、电影《傍晚向日葵》总制片人李锦云,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与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会长孙崇磊,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原驻会副主席汪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孙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河北传媒学院副校长兼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电影《傍晚向日葵》监制李兴国,《文艺研究》副主编、研究员张颖,《艺术评论》主编王瑜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孔培培,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李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谷卿,中国艺术研究院招生部学位办公室主管苏子龙等以及电影《傍晚向日葵》导演李旭,编剧刘一兵、姚婉莉进行座谈。与会嘉宾就《傍晚向日葵》影像层面的美学价值和生命哲学层面的思考以及这部影片作为两所院校联合培养教学成果的意义与展望进行了观点分享和学术交流。本次大讲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主持。
李锦云回顾了《傍晚向日葵》的诞生,她表示,在刘一兵和姚婉莉提供的十余个剧本中,唯独选择了《傍晚向日葵》。尽管这部作品可能不具备传统商业电影的元素,“但对于高校而言,我们更重视创作一种‘大学电影’,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将学生的培养置于首要位置,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学习的机会,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在李树峰眼中,《傍晚向日葵》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从哲学维度,它讨论了个体的死亡与追寻,这在中国电影中是很特别的。电影冷静的视觉表意,能够让观众在喧嚣、匆忙、躁动、烦乱之中,回到宁静的内心。电影镜头一直沿着主人公的视线走,不黏不滞,很通透,非常空灵。”
孙崇磊认为,从题材类型的角度而言,这部影片蕴含着针对社会现实的具体思考。从中可以看到当下新一代年轻导演的艺术个性、艺术追求,以及他们试图要摆脱传统束缚的表达理念,正在与社会现实之间构成越加紧密的关联。汪帆表示,影片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视觉文化与宗教文化,在对死亡意识的思考上,导演在镜头语言、场景、画面与细节上呈现出了准确、科学、全面的理解。
孙亚平在发言中说,影片由生活化的情节和细腻的情绪体验串联起来,没有太多情节冲突,却让人能够从中感悟较为深刻的道理。影片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处理手段,每个人从中获得的理解和感受也会不同。
赵卫防表示,本片在色彩、造型等视听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影片造型感特别强,和叙事弱形成鲜明反差,这便是创作者对造型叙事的追求,体现出了电影艺术最本质的特征。电影《傍晚向日葵》引发了李兴国对艺术类专业博士的思考。他表示,艺术类专业博士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研究和系统性解决实践过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傍晚向日葵》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为专博的设置带来了一定的示范和启示作用。王瑜瑜表示,《傍晚向日葵》艺术展示了人在生命“傍晚”的独特体验和如何面对生命“傍晚”的问题。有限时长的影片高度浓缩,却给予观众复杂而丰富的人生体验、联想和思考。孔培培认为,整部电影对于声音的运用处于高度节制的状态,两处声音的密集运用,一处是打击乐的铺陈往复、一处是梆子、京剧的混合交叠,分别对应烘托着影片的情感与戏剧高潮段落,令人印象深刻。
周庆富在总结中表示,作为当代女性题材的艺术电影,《傍晚向日葵》既是凄美的,也是唯美的。在都市女性徐曼芳、皮影艺人李有才甚至小孙子身上展现出的故事都有凄美的一面,充满着美丽和死亡,挚爱与无奈,离别与思念。但整部电影又是唯美的,宁静的山村、善良的人性,每一个镜头都似定格在油画里,观看这部影片犹如和主人公一起,去触摸那个不太遥远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