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火山学家卡蒂娅和莫里斯·克拉夫特夫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用16毫米胶片留下了将近两百个小时的视频素材以及上千张照片,被美国纪录片导演萨拉·多萨在拍摄她的上一部电影《先知与未见者》(2019)时发现。而德国大导演沃纳·赫尔佐格早在创作影片《进入地狱》(2016)时就引用过克拉夫特夫妇的档案镜头。也许是同样震撼于原始素材惊人的视觉张力和克拉夫特夫妇传奇般的人生选择,接下来,两位非虚构电影的制作者几乎在同一年创作了以同一人物、同一档案素材为表现对象的纪录片,一部名为《火山挚恋》,一部名为《?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并先后于今年的国际电影节亮相。前者更是进入到中国的主流院线,收获了年轻观众的高度评价。两部影片中大部分的视觉画面都是相同的,却在主题、风格甚至人物性情方面呈现出全然不同的面貌。可以说,为近年热门的“元电影概念”做足了注脚。也因为如此,不管观众更加偏爱哪一部影片,同时观看另一部影片,都能加强你对前一部影片的理解和喜爱。
导演多萨受法国电视台对克拉夫特夫妇的采访片段启发——我、卡蒂亚和火山,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莫里斯的这句话,成为了《火山挚恋》的题眼,让多萨倾力挖掘、组织、剪裁、添置并装配了还包括50多个小时的电视节目、一系列的定格动画以及六七十年的流行乐、电影及著名画作在内的视听内容。多萨试图致敬与火山夫妇同时代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将动画、照片、手绘胶片、印刷文本与纪实影像相融合,并以大量的分屏设置、极致变焦、突然定格以及旁白独白不断交错的音轨,进行快节奏的联想式剪辑,为影片创造出一种琳琅满目的拼贴效果。虚拟影像与现实影像相互生成,不同时间层彼此跳跃。克拉夫特夫妇与火山的原始素材成为了影片的原文本,例如那些组绚烂庄丽的岩浆画面,有的时候配合叙事,有的时候进行抒情,有的时候参与隐喻。
相对来讲,《心火》就没有那么追求技巧的精致与媒介素材的充分。影片将克拉夫特夫妇的火山视频作为唯一素材,块状梳理了二十多年来这些影像摄制从形式到内容的几点变化,观察这一对火山学家在艰辛的专业考察中,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同样的视觉材料,《心火》留下的镜头长度更加包容,更加追求完整时空的纪实感。特别是尽可能地保留了一些实时的录音资料。火山夫妇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同行或者当地人的关系,不是建立在解说与独白的前提下装配画面以完成一个一个小命题,这些关系虽然不是赫尔佐格诉求表达的内容,但因提供了更加钝化的时空环境,便给出了更加丰富的解读空间。
相比,《火山挚恋》复杂的地方,还不是外部技巧,而是它无比强调的“观察”以及这种观察背后所提供的媒介性和表演性。影片在片头中就提出,卡蒂娅和莫里斯既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演也是它的导演。作为主演,他们是在电视节目中完成的身份亮相。作为导演,他们持着摄影器材和照相机,由媒体人提示,在火山现场再次亮相。在这两次亮相之前,是米兰达·裘丽(Miranda July)用英语贯穿全片的诗化旁白,她说:这个世界有一股大火,火里住着两个恋人。于是画面里配合出现了浓烈的火山灰背景下二人的海报式肖像。也就是说在裘丽幻想性的迷人陈述下,首先邀请观众,将卡蒂娅和莫里斯置于“挚恋”叙事的景观下。其次,是卡蒂娅和莫里斯作为一对儿活跃在七八十年代电视媒体上的火山学明星,他们一次次地反传统的、追求冒险的生活形态,成为媒体叙事追逐的内容。而这个内容与上一层文本,也即影片的“挚恋”叙事,在奇观化与表演性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影片强调火山学为观察的科学,卡蒂娅和莫里斯是观察的主体,他们的视觉呈现也即二人作为导演在影片中提供的火山景观,无比顺滑地为上两层叙事提供了元电影内容。《火山挚恋》展示出新媒体时代电影叙事的文本层级化现象。影片通过火山景观——火山冒险——火山挚恋这三层叙事,向观众许诺了一个既难以企及,又满足观赏的他者叙事。几乎在影片的每一个小节,都经历有这套叙事程式,尽管这三者之间有时难免存在断裂。
《心火》的叙事,则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对话方式。赫尔佐格在火山学家身上看到了一种熟识的悲壮,一种人类与命运、与自然较量中哪怕输得惨败也能激发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力量,这是赫尔佐格电影的惯常主题。《心火》的旁白是一种商榷式的,它看到的危险不是浪漫,而是一次次坚韧不拔——这里有时被《火山挚恋》处理为一种幽默感。它看到的人文关怀既悲悯,又不忍目睹——这在《火山挚恋》里则被大大弱化了。所以两部影片最直观的区别,就是配乐。两部影片都给与红火山的版块拉扯和岩浆流动以足够的篇幅,同样做成了美轮美奂的抒情段落。《心火》用的是瓦格纳歌剧的女高音选段,《火山挚恋》用的是尼古拉斯·戈丁(Nicholas Godin)实验性的迷幻感配乐。同样震撼的地质规模画面,抒的却不是一样的情。影片整体配乐上,《心火》追求古典的安魂曲风格,《火山挚恋》则加入了更多的电子乐与经典流行乐元素,如埃尼奥·莫里康内的著名电影配乐《黄金迷魂》、布莱恩·伊诺(Brian Eno)的电子歌曲《大船》等随手拈来。
两部影片都在片头、片尾预告和描述了火山夫妇于1991年6月3日在日本Unzen的毁灭性火山碎屑流中丧生。因此死亡叙事同样地贯穿了两部影片。《火山挚恋》以爱情为提纲,将爱与死亡处理为时刻伴随的临界关系,甚至是因果关系。将喷薄的火山视觉化为生命与存在的人间行走方向。强调莫里斯的酸湖冒险与独木舟岩浆漂流的梦想,他常常把死亡挂在嘴边,说:不怕。挚恋,犹如飞蛾扑火。《心火》对于两个科学家热切地接近火山腹部,持一种观察的态度。相比,赫尔佐格更认同卡蒂娅的观点,她说:不幸的是,火山需要毁灭才能存在,很遗憾它们会死亡。也就是说死亡之所以悲壮,是因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两部影片把死亡处理得一个飞扬,一个深重。
总之,将两部相貌相撞的影片一起参考,其实是能获得双倍乐趣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适应了,通过视觉媒介,我们才得以生活在一个元电影的世界。更何况不管哪一部,在上个世纪那个叛逆的年代,这对火山夫妇所释放的人格魅力,对于当下在“内卷”与“躺平”之间日益丧失激情却仍然渴望自救的中国观众,都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