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题材电影作为少数民族文艺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反映着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习俗风貌及情感表达,是传播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此精神引领下,高校应积极探索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结合多元实践和各类资源,立足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及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在深化二十大精神的实践中,明确培育目标、整合培育资源、创新培育形式,真正从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同民族特色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并在积极实践中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鉴于此,蕴含民族精神与民族特色文化的民族题材电影成为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可丰富培育内容、创新培育方式,在师生充分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高质量完成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目标。
一、民族题材电影运用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在弘扬时代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民族题材电影蕴含着少数民族的奋斗历程、承载着少数民族特色的思想情感及文化元素,且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创作的民族题材电影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结合民族特色实现文化交融能从独特的民族角度出发输出民族传统文化、讲述民族情感,成为当代培育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民族题材电影运用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既是高校创新培育模式的现实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
从高校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来看,民族题材电影的运用能引领教师培育理念的创新,帮助教师着眼于更加全面的共同体意识培育资源,从宏观角度把握民族特色文化的多元展现形式,并在激发学生主体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创新培育方式,从学生学情实际出发,以电影观看、赏析、再创作等形式增强学生民族情感认同,在多元互动中深化情感培育和价值引领,从而使学生在感知民族题材电影共同体叙事特色的过程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成长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时代新人。从民族文化创新传承角度来看,民族题材电影的运用可以创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拓展文化影响范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中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二、民族题材电影运用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策略
民族题材电影在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运用需要高校、教师、大学生等主体的积极参与,在重视民族题材电影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创新育人理念,提升教师队伍培育水平,引领民族题材电影育人元素的挖掘、培育方式的创新,从而在多元互动中加强共同体意识培育。
(一)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引领教师重视民族题材电影运用的育人新理念
教师是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引领者和重要实施者,其对民族题材电影的认同、共同体素养及育人理念、培育技能等对民族题材电影的运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重视教师队伍的优化,通过人才引进、系统培训及学习交流等形式优化队伍人员结构、提升教师培育共同体意识技能,为民族题材电影的运用提供有效引领。高校应引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专家学者,并在与民族文化机构、电影行业相关人员的合作中选择具有专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丰富教师队伍,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性。与此同时,高校应为校内教师提供必要的共同体意识培训,以专业丰富的共同体意识理论和高水平的共同体意识培育技能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结合培训形式的创新,切实为教师提升自身培育综合水平提供系统化途径。
(二)以民族题材电影生动展现民族历史,奠定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基础
运用民族题材电影培育共同体意识对电影中的育人元素提出一定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及教师应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等角度出发分析民族题材电影,并从中挖掘共同体叙事特征,结合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现状,整合民族题材电影资源,在供需平衡中奠定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基础。为此,高校及教师应立足地方实际,深挖民族题材电影育人资源,从共同体意识培育角度出发,分析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特征、情感表达及价值追求,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民族题材电影育人资源库,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内容支撑和资源参考。例如,新疆地区高校可从时间历程以共同体美学的叙事发展梳理民族题材电影,确保资源库中既包括《冰山上的来客》《两代人》《天山的红花》等“共同体美学”高峰时期的作品,也包括《平原枪声》《幸福之歌》《广州来了新疆娃》等主旋律表达与多重表达相互交织的作品,还应包括21世纪以来《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支教老师》《美丽家园》《第一次的别离》等具有民族共同体认同感、展现新疆特色艺术文化的主旋律作品。
(三)立足学情实际创新共同体培育方式,以民族题材电影带动多元互动
民族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地域性,其自身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情感,运用民族题材电影培育共同体意识,应立足学情实际创新实践方式,立足电影新载体深化师生互动,为大学生提供感知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途径,并在教师引领下树立文化自信、铸牢共同体意识。其一,高校及教师应关注大学生主体学情实际,从思想情感、文化认同及共同体意识等角度把握共同体培育的实践方向,并以此结合新时代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情感需求、学习习惯为民族题材电影的运用提供有效参考。与此同时,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主体培育理念,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传统地位,在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方式。其二,教师应以学情实际为立足点,结合特色民族题材电影育人资源创新实践方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选择情景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形式,并指导学生开展民族题材经典电影的再创作,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深化民族精神和价值引领,并在多元实践中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国庆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赵亚婷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助教)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究”项目号:22MZC3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