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地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在此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因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深受大众青睐。“典籍”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是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气度的集中体现。如何更好地让经典照进现实,“活化”传统文化,让典籍借助现代科技与当代灵魂“对话”就成为新媒体时代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团队深入探索《尚书》《传习录》《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经典书籍背后的故事,借由时空对话创新节目模式,以中国优秀典籍文化为蓝本,依托“戏剧+影视”的方式,环幕投屏、AR沉浸,力求让受众身体“在场”,充分彰显出典籍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独特魅力。基于此,本文全面梳理《典籍里的中国》创新路径,以期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供有益参考。
一、现代技术之“活化”:
科技革新与思维创新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与传播广度的提升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其传播路径的优化和拓展是关键,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是保证。对此,既要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思维创新,也要加强对新兴媒体的融合利用。2021年初以唐代乐舞俑为原型,以大唐盛世的皇宫宴会为蓝本创作的《唐宫夜宴》一夜走红,其并非单纯的舞蹈表演,而是借助AR等现代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巧妙结合,完美呈现经典传统文化之美。正因如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蕴藏的强大魅力才得以被重新“活化”唤醒。而《典籍里的中国》成功出圈也同样得益于科技革新与思维创新的完美融合。一方面,当前技术赋能已渐成风气,因此《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团队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技术加持下,重新包装并呈现典籍内容,使新媒体时代经典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与现代高科技完美融合;加之演员的精彩表演和虚拟数字时空的搭建,使得古代典籍被成功“活化”,令观众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典籍里的中国》宣传团队并未完全采用“病毒式”营销手段,而是在央视播出之后选择进入当前大热的短视频赛道进行二次传播,在拓宽节目传播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最终在口碑方面收获远超传统宣传的高回报收益。
二、文化实践之“活化”:
身体在场与信息接收的统一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使得大众生活在被技术裹挟的拟态环境中,正逐步迈向泛媒体化、网络化和高度智能化的“第三媒体时代”。而“技术的进步使信息界面从固定到移动、从静态到动态、从界面扩大化到去界面化”,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为受众创设虚拟的时空和场景,以全景化方式使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埃尔基·胡塔莫和尤里·帕里卡曾指出“在场是一种应运而生但虚幻的效应”。受众身体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在现代技术加持下被重新激活,且其接收信息的界面突破扁平式屏幕,进而转变为立体、可视、可感的画面。基于此,《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团队通过设计表演的情景、情节、角色和节奏使受众获得“沉浸式”观看体验,实现从传统媒体中“漠视”的旁观者向话题制造者、内容生产者的转变,促进受众身体从“在线”向“在场”的回归,达到身体在场与信息接收的有机结合。在表演过程中,画面融入受众的身体感知中,受众在技术赋能下获得“在场”的真切体验,并在文化“实践”中实现情感共振和价值认同。换句话说,受众在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的表演时,不再仅局限于对单薄历史人物的自我想象,而是能够跟随伏生、王阳明等先人的视角,真切体验参与他们的时代,深刻感受凛然之风与文人傲骨,使得千年典籍之要义、华夏一统理念得以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传承。
三、沉寂千年之“对话”:
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的交汇
如何实现古代典籍的有效传播始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古代典籍内容较为枯燥且阅读难度极大。长期以来,典籍只能在比较有限的时空中实现圈层传播、分众传播。而“电视节目的文化解码不仅是对典籍文化表征的挖掘,更重要的是在视域融合语境下针对文本所延伸的当代语义,对典籍‘超文本价值’的拓域与揭秘,使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超越文本本意从而架构起新的意义衍变。”由此可见,解码过程便是将典籍“做厚”再“做薄”的过程,借助其他相关史料补充与演绎典籍,进而完美呈现典籍核心内容,实现典籍的当代传播。《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团队为使典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虚拟“对话”李时珍、伍子胥、王阳明等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伟大人物,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情怀,以滋润受众心灵。节目创作团队以“书的人格化”,实现“文”与“白”之间的和谐,对典籍进行通俗化、生动化、艺术化的“文化转码”与“电视解码”,既完成典籍的忠实化呈现,又实现典籍的生活化转化,成功将典籍变成受众可感知、可共情的当代作品,唤醒中华民族儿女的文化血脉。例如,伏生护《书》的故事演绎就成功使海内外受众感受古今“护书人”不畏艰难、传承文化的决心,传达人类共同价值观,引发国内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柔性输出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的交汇。
四、心灵深处之“对话”:
文化创新与创造转化的融通
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灵魂的超时空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质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与民众现实需要相交融,通过文化建设提升民众综合素养,培育民众健全的灵魂、坚定民众的文化自信。新媒体时代,创作者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诠释是电视栏目文化创新与创造转化的关键。缘此出发,以身临其境体验见长的《典籍里的中国》成功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灵魂超时空对话的桥梁。《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团队以全新的场景体验方式,通过科技赋能使受众超越时空在心灵深处与典籍“对话”,从而更加深刻地“在场”理解历史文化之精髓。在此过程中,既有历史的再现,也有文化的传承。《典籍里的中国》之创新成功使历经千年沧桑的传统文化又重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也正因如此当代受众才得以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中流连忘返。
五、国际传播之“对话”,
文化载体与国际形象的强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后疫情时代的出现,线上和线下、传统与创新、虚拟与现实逐渐交融。加之疫情造成的全世界各自为政、自我封闭局面,这却为网络、线上、云上的传播“网开一面”,巧妙打破了原本的胶着状态,积极向线上有效传播。在此特殊契机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有望“弯道超车”,改变长期落后的被动局面。对此,我们应加强主流外宣媒体建设,主动参与对外话题的议题设置,及时、公开地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聚焦国内外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以表明中国观点、中国主张,高举属于自己的国际传播“大声量话筒”。为推广《典籍里的中国》,国内主流媒体对其传播内容进行议题策划,利用主流媒体海外账号等国际传播平台,采取图文、视频融合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度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议题,成功吸引了美国《华尔街日报》、法国欧洲华语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在有效提升中国古代典籍时空影响力的同时,还成功向世界展示出真实、鲜活的文明大国形象。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资助的学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