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和短视频相结合的产物,在无“微”不至的媒介新生态下迎来发展黄金期,凭借体量微小、内容直观、风格明快、轻量化叙事等特征深受用户青睐。在此背景下,对微纪录片进行重新定位,并结合各大短视频平台及传统媒体的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探索微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意义。
一、微纪录片的定位
微纪录片是在新媒体平台助力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态,其在保留传统纪录片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受众的碎片化需求,因此播放时长大多集中在5-15分钟内。与此同时,微纪录片依旧具备传统纪录片的功能和特征,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微纪录片的新形态和新特征,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微纪录片进行重新定位。
其一,微纪录片是纪录片和短视频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使得制作周期长、投资成本大的传统纪录片逐渐失去市场优势。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在为微纪录片发展提供丰厚土壤的基础上,也赋予微纪录片以鲜活的生命力。基于此,一大批具有短视频特性的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并获得大众传媒及社会公众的广泛推崇。因此,从微纪录片的概念和演变过程来看,其是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相互碰撞出的“微”火花,兼具纪录片和短视频的双重特性。
其二,微纪录片是建构国民形象的关键场域。微纪录片本质上仍属于纪录片范畴,同样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职责。与传统纪录片不同,微纪录片在选题方面更倾向于聚焦普通大众及其日常生活,并惯用以小见大、由宏转微的叙事方式讲述百姓生活、建构国民形象。近年来,无论是美食微纪录片《早餐中国》还是抗疫微纪录片《全民战“疫”》均以小切口、微视角的叙事方式记录生活百态、讲述真实故事,呈现多元立体的国民形象。
二、微纪录片的实践
近年来,在各种新媒体技术和媒介平台赋能下,微纪录片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统电视媒体以及腾讯、爱奇艺、哔哩哔哩等网络新媒体纷纷在微纪录片领域发力布局,催生出《最美中国》《焦点人物》《海派百宫》等一系列优质微纪录片,均获得不错的口碑。这既是微纪录片创作者在10多年栉风沐雨的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纪录片人在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下不断尝试和实践的结果。
其一,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微纪录片的诞生是助力其实现深刻转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传统纪录片在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逐渐式微,导致受众大量流失、收视率持续走低。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出现便成为传统纪录片实现转型发展的“利器”。《舌尖上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大批优质、精品微纪录片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其正在重塑传统纪录片的产业格局,推动传统纪录片不断解锁创新密码,朝着多元化、年轻化发展。
其二,对于新媒体而言,以腾讯、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为代表的四大视频网站以及二更短视频平台在微纪录片领域纷纷发力,不仅专门开设微纪录片频道,为微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和资金支持,而且基于新媒体创作特征和受众需求,在创作内容、叙事模式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以“二更视频”为例,其作为一个原创短视频平台,在继承传统纪录片真实性内核的基础上结合短视频平台的巨大优势,以身边“小人物”“小视角”入手记录真实、传递正能量。
三、微纪录片的发展
近年来,微纪录片在新媒体技术、短视频平台的加持下发展愈发成熟,精品佳作不断涌现,逐步打造出“融合式”的产业格局。因此在未来,微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在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及品牌建设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从而促进微纪录片行业健康发展。
其一,在创作内容方面,坚持内容为王、探索优质主题。在任何时代内容始终是决定纪录片成败的第一要素。尤其在流量逐利的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创作者更应坚守精神内核、提升价值导向,既要深耕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质选题,也要聚焦生活百态,从身边小人物、小事件入手记录百姓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从而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比如非遗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创作团队通过走访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挖掘不同地域的非遗文化,详细记录璀璨多彩的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央视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创作团队则聚焦普通百姓的第一视角,以一个个生活化、接地气的真实故事讲述普通人拼搏进取实现梦想的光辉时刻。
其二,在表现形式方面,加强技术融合、强化视听效果。近年来,受5G、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影响,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逐渐向沉浸式、互动式的视听模式转变。基于此,微纪录片创作者应充分利用VR、3D影像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对微纪录片内容进行数字再造,以增强画面视觉冲击力。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创作团队大量采用动画技术和3D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影像建模,使文物得以形象化、立体化呈现。
四、结语
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和短视频相结合的产物,凭借其“小而精”的巨大优势逐步获得市场和受众青睐,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微纪录片以强劲的发展动力。因此在未来,微纪录片创作者应立足新旧媒体实践进行精准定位,并结合新媒体时代需求进行多方调整,以助推微纪录片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