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六代”导演王超编剧、执导的影片《孔秀》,根据河北省著名女作家张秀珍的生平事迹创作拍摄。该片讲述了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一个名叫孔秀(沈诗雨饰)的印染厂女工,如何在历史社会环境的制约下摆脱两段不幸婚姻,以及她在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孩子长大一边治愈两位“前任”的过程中,靠刻苦学习、挤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从而获得精神给养,最终成为作家的励志故事。影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将“妈宝男”刘汉章(王学东饰)和“家暴男”杨津峡(朱栋青饰)为女主角带来的人生之痛、身心之苦以日常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不动声色间塑造出一个外表柔弱但内心强大的女性银幕形象。该片荣获2022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和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并在202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名导新作”单元展映,赢得好评。后又获得第18届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荣誉。
电影《孔秀》以及影片昭示出的“孔秀精神”是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河北电影人倾心交出的“一份答卷”。
一、“这才是咱老百姓的电影”
不久前,河北省影视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许宝妹组织安排了电影《孔秀》一场小范围的观影恳谈会。当我们走出“审片室”时,却意外获得了一个惊喜。外面的人纷纷夸赞《孔秀》,“这才是咱老百姓的电影!”陪我一同观影的出品人杨敬不解地问道,“你们又没进去看,怎么会这么说呢?”他们回答,“你们在里边看,我们一直在听呢……”朴实的话语,真诚的表情,给了我们心头一股融融暖意。
电影《孔秀》成功的原因,首先取决于张秀珍真实的艺术人生经历,取决于她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梦》,小说不仅使“孔秀”“这一个”(黑格尔语)人物跃然纸上,还为电影二度创作提供了“文”与“质”的“规定性”,所以,才有了现在“文质彬彬”的艺术果实。其次,取决于导演王超。他的“艺术天赋”和他的艺术人生经历,在孔秀“这一个”人物的世界里构成了“相互赋能”。2005年,王超执导的文艺片《江城夏日》获得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大奖。2014年,执导的文艺片《幻想曲》入围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展映。2015年,执导爱情片《寻找罗麦》。2022年,执导电影《孔秀》,再夺双奖。其三,取决于作家张秀珍的女儿杨敬,她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并把为母亲出版文集、拍摄电影视为自已天大的事,以献出儿女的一片孝心。为了拍这部电影,她在退休之后,注册了公司,将住房抵押贷款,筹集拍摄资金。……“锵锵三人行”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了!
二、“孔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现实生活中的张秀珍和电影故事中的孔秀,虽然在平凡的生活中都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但是她们却于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生活之路上,时时处处闪烁出人性的光亮,她们似一束光,照亮了逼窄的家、幼小的孩子、单调的车间、变革中的社会……乃至于她的两个“前任”。
她们从不向命运低头,不向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习惯势力妥协,怀揣着《格林童话》进入家庭生活、扮演贤妻良母,融入社会,当自强不息的女工。她们以一已之力,柔弱的身体支撑着家庭的重担,同时又用女性的善良和博大的爱心努力调适着家庭的矛盾,尽其所能温暖着每一个成员……;当时代车轮行进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她们和广大青年人一样,如饥如渴读书、汲取知识的养分,充实着自己的大脑,影片中展示的在新华书店“朗诵角”一幕,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她们聆听着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正是在这种“人心思学”“社会思变”“举国憧憬未来”的时代精神烛照下,“孔秀”她们走出了人生、家庭、精神上的困境,昂扬激荡,在工友的鼓动下,拿起笔投身小说创作,抒写心中涌动的真情实感……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孔秀发表在《工人日报》上的小说处女作《乔师傅的四个徒弟》。
正如影片中那位专程下厂调研孔秀事迹的市领导,在参观孔秀“小说手稿墙”时所言:“这么好的一个典型,非常符合现在的时代精神。我们只有用知识武装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孔秀同志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就写了这么多小说,不简单,很不简单啊。她就是一个‘先头兵’。你们再做些调查工作,可以考虑让孔秀同志在全市做一个巡回演讲,把她的精神宣传出去。”
影片真实“还原”了孔秀原型张秀珍大姐当年的场景,却在不期然间感动了几十年后的我们。很有力量地回应了今天许多“躺平青年”迷惘彷徨的生存状态问题,尤其是女性青年关于婚恋观、人生观为突出代表的价值观问题。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当代意义而言,电影《孔秀》及其充盈其中的“孔秀精神”,一定可以称得上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努力新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而生动的教材。
三、“美与历史的博弈”
在王超导演的电影《孔秀》中,我们从他丰富的电影语汇中、人物台词以及场景描写中频繁地感受到了影片的文学韵味与镜像诗意的妙不可言。比如编导用刘汉章的口头禅“我妈说了……”的多次出现,极省俭又精准的刻画出一个“妈宝男”的人物性格;再如当车间主任发现孔秀脖子上的伤痕询其原因时,身旁女工的一句“去问床”顿时生出“一石三鸟”的戏剧效果;还有背景音乐的妙用,孔秀端着中药汤喂第二个丈夫杨津峡时,戏匣子里隐隐播放着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戏中刁德一的唱段“这个女人不寻常……”活脱脱把一个因性功能障碍导致心理变态的“家暴男”的心理活动唯妙唯肖揭示出来,还呼应了人物的“小人之心”,“为了早点把我治好了,好跟我离婚是吧!”……
导演王超具有诗人的才情,而这些也成就了他影片的叙事风格。如让孔秀在广播中朗诵舒婷的诗歌名篇,《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不仅恰切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标识了历史节点,还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艺术作用。
影片用黑、灰、白色彩开场,准确且层次分明地营造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印像中的社会生活场景的基本调性。改革开放后,影调开始明丽,温暖。尤其是影片结尾时的长镜头,从雄奇壮丽的山崖峭壁慢慢摇过,再从溪水岸边的土地推向弓身掘地的刘汉章,当我们认出此时的汉章时,他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了。由于他的父母过世较早,再娶的媳妇又重病在床,他只能把生活的重担挑在自己的肩上。此时,已有了文化工作者身份的孔秀来到这个前任面前,站在相距两米之外,短而简的寒喧又都是在儿女身上,一种凄凉、伤感、陌生的感觉在强烈刺激着观众的心……影片需要交待、表达、阐释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导演却不去铺排,而是用轰鸣的蒸气机车与铁轨撞击声音由远而近,由弱渐强的写意笔法呈现,但我们没有见到行进中的列车,它的声音却铺满了整个画面……之后又消失在远方……
直到此时,我们似乎才真正领悟了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加缪关于“美与历史的博弈”的深在意义,也更品出了“艺术电影”的味道。
(秦惠娟为河北开放大学副教授、博士;汪帆为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影视家协会艺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