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电影强国是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应该说占最大的分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电影产业必须走质量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来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产业链更加完善、行业结构更加均衡、利益分配更加公平,从而提升电影产业的整体效益。这其中,以标准化为抓手,推进电影工业化转型升级,是建成电影强国的必由之路。
自产业化改革以来,我国电影产业超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并从2012年开始,票房稳居世界第二,被海外誉为中国奇迹。与此同时,我国电影在国际上不断发出声音,在主流的三大国际电影节获奖不断,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稳步增长。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电影产业仍有较大差距。一是美国电影票房不仅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其海外票房超过本土市场票房,2017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占比达72.66%。相较而言,2017年我国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相当于国内票房的9%。二是我国电影的国际艺术影响力与世界票房第二的地位不匹配。以奥斯卡金像奖为例,我国自2003年至今,每年选送电影参与角逐,但均未有所斩获。即便是“金砖五国”之一的南非,电影年产量只有20多部,人口规模与我国贵州省相当,但南非电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比如,《卢旺达饭店》奥斯卡奖提名3项;《黑帮暴徒》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第九区》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美国占据世界电影头把交椅,乃至南非在世界电影占据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其电影工业化体系完备、工业化程度高,工业化生产方式是其核心竞争力。而众所周知,工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类型化。好莱坞发展出的所谓“类型片”(Genre),其特征是,影片符合类型的标准化规范,且从剧本构思到发行首映,都可像商品一样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和包装,以期收获最大化的票房回报。这些类型发生在特定场景和时间中,有着清晰可辨的情节、惯例和人物,充满视觉上突出、重复使用的物品。
二是制作与放映标准。美国基本上主导了国际电影制作标准。由美国好莱坞主要电影制片公司成立的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制定了《数字电影系统规范》,成为全球数字电影标准体系发展的框架和引领性技术规范。全球所有的影院放映系统的安全加密体系,必须要经过由美国好莱坞主导的DCI组织的认证才能进入市场。
三是管理标准。美国电影工业有成熟的“绿灯系统”,预演系统、制片项目管理标准、摄影棚管理标准、影视基地管理标准、完片担保系统等非常完备和高效。从世界范围看,凡是采用工业化的国家,电影竞争力在短期内获得快速提升。比如南非电影,之所以享誉,是因为引入了好莱坞先进的工业体系,采用成熟的标准化制作模式,并建造好莱坞标准的电影制片厂(如开普敦电影制片厂),大力发展本土特色的类型电影,从而构建了从产品类型、管理标准、制作标准等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一些业内人士称开普敦为“开莱坞”(Callywood),即南非的好莱坞(Hollywood)。
与好莱坞相比,我国的电影产业化程度很高,工业化程度却很低。一是产品尚未充分类型化。我国类型片市场尚不成熟,影片在取得票房成功后,评论界才照搬好莱坞类型片的定义套向这些电影。事实上,这些影片的创作者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类型片定义。二是制作与放映标准欠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电影制作还未形成成熟的制作流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各大导演为中心形成一个个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团队。我国银幕数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放映设备的核心构件大部分采用国外进口设备或部件。三是管理标准上的差距很大。我们电影制作中基本上不存在“绿灯系统”,制片项目管理、摄影棚管理、影视基地管理等相关标准非常缺乏。在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寥寥数篇论文,且与实践有较大脱节。
中国电影要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世界电影强国,当务之急是以标准化为抓手,尽快形成电影工业化生产方式。一是成立协调机制,推进电影标准的制定。目前,负责标准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建议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影视行业标准。二是对于好莱坞成熟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应尽快引进、吸收、二次创新,构建中国电影工业标准体系,在制作流程、产业标准、核心技术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三是建立完善的电影标准化发展政策体系。各地尽快按照《电影产业促进法》,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并构筑以促进电影标准化发展为重点的电影教育、财税、金融、土地等综合政策体系。四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电影产业“西进”之路逐渐展开,除了参与好莱坞主导的电影国际分工、适应好莱坞式的电影标准之外,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中影股份北京电影制片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