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其建设发展承载着党中央、北京市委、电影文博行业、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热切关心、鼎力支持和殷切期待。面对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工作实践中,中国电影博物馆要聚焦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重要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窗口作用,做好新时代电影发展成就的记录者、电影红色内涵的阐释者、电影科技落地的探索者、电影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努力推动中国电影博物馆成为引领人民群众感受美好生活的承载地、激励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能量站和凝聚社会力量共筑美好生活的追梦人。
更好发挥铸魂育人作用,
让“有意思”的展陈教育
变得更加“有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2024年3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以其实物性、体验性和公共性,让人民群众在参观和互动中增加文化认同、规律认知、心灵培育、美学引导,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各类主题展览,全面系统展示了我国电影发展历程和电影制作流程,特别是当前中国电影取得的最新发展成就,是开展“五史”宣传教育的重要资源库。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博物馆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首批北京市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我们持续深挖电影中的红色内涵:以影片主创见面会、电影科普课堂、光影知识乐园等形式举办“光影看中国”系列活动,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关教育案例先后入选国家级“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荣获行业优秀教育案例奖项;立足延安电影团的发展历程,以口述史和专题研究的方式编纂出版《延安电影团红色“影”记》,赓续延安精神和红色血脉;依托基本陈列和主题展览提炼形成《同心共筑 光影同行——民族电影展览专线》,从电影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挂牌成立“电影史研究所”,以研究工作落实“大历史观”,展现电影在推动思想解放、提振民族精神、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奋进新征程 电影新时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展》获得“北京市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特别奖”。展望2025年,全馆正在加快推进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专题研究和系列活动策划,旨在以高水平成系列的展览展映、社会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向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献礼。
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让“有特色”的硬件资源
变得更加“有优势”
电影是艺术和科技的结晶。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和国内首家电影专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拥有全亚洲最大的IMAX GT激光巨幕影厅(银幕高28米、宽22米)、近1800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室内锥形LED挂屏和全球第一个5G/8K影厅,设有国内外唯一一家常年免费、完整放映胶片电影的影厅,并且是唯一一家收藏并展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大屏幕及影视技术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围绕观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我们努力发挥技术优势、创新服务内容、让博物馆由“爆红”“网红”走向“长红”“常红”。一是拓展数字场景打造特色参观体验。冬奥大屏、8K规格卷轴屏和环形挂屏的总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我们有效整合三套屏幕的播放系统,开通“一键播放”功能;结合建党、国庆等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日,二十四节气和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打造出9项主题、33组画面、132个“四屏联动”视频,让观众在绚丽的发展图景中为党和国家骄傲、为中华民族自豪,为自己生逢在这个伟大时代而庆幸。二是凝聚社会资源引进“定制”展览内容。2024年开年,引进由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为我们量身制作的“四屏联动”高清影片《追梦中国》(影博特别版),全景式展现高铁复兴号、港珠澳大桥等15项新时代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之后的新春佳节,我们又与PNSO啄木鸟科学艺术小组合作,共同举办“中国想象力——中国恐龙”科学艺术视觉展,以诸城暴龙的动态海报、翼龙飞翔的光影变化和国内各省发现的代表性恐龙,“复原”中生代的自然环境,吸引观众扶老携幼“龙年赏龙”。三是举办首映仪式丰富红色教育资源。探索“以服务和资源换藏品”的新型征集模式,联合出品方和电影频道举办《三大队》《穿越烽火》等主旋律影片首映式,在“还原”影片故事时代背景、邀请主创分享创作经历的同时,收藏影片拷贝并纳入红色教育资源库。四是搭建专业平台再现经典佳作魅力。作为中国影协电影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会长单位,我们与成员单位共同成立“红色线上影院”开展线上直播,高频次宣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与光辉成就,与社会生活相互呼应,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仅2023年就直播106场,单场最高观众超19万人。下一阶段,结合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我们将探索把更多现代科技应用到博物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展示等工作当中,分步推进基本陈列、特别是互动设备的现代化改造,积极推介前沿电影科技应用,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电影发展成就的获得感幸福感。
更好发挥民生窗口作用,
让“有热度”的文化服务
变得更加“有温度”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现出更加迫切和更加多样的需求。一面是博物馆“井喷式”增长的观众量:2022年全国博物馆年接待观众量达到历史性的5.78亿人次,2024年春节期间的博物馆观众量达到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另一面则是博物馆观众的“身份觉醒”——他们正在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体验者。
文化需要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居于特殊地位。面对观众持续高涨的参观观影需求,我们积极践行“博物馆是民生窗口单位”的服务理念。一是认真接诉即办倾听观众心声。全方位收集观众意见建议、主动回复观众留言,完成一系列功能提升改造项目。2021年以来,观众线下意见的好评率平均每年上涨11个百分点;2023年意见建议办结率首次达到100%。二是深化主动治理提升服务品质。通过综合部室全员全时支援一线服务窗口、挖掘培育馆内讲解力量、制定实施大客流应急保障方案、建立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修订开放服务流程、设立周一专场接待日、开通重点文物和场景视频讲解、推出文创雪糕等一系列举措,平稳应对超大客流。三是联动社会力量扩大服务供给。打造属地中小学退休教师、高校学生、文明引导员和教育资源共建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志愿者队伍,“银发族”光影讲师团、“柠檬黄”文明引导员、“志愿蓝”高校大学生和“红领巾”少年志愿者共同构成一道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的靓丽风景线,为观众提供秩序维护和展厅讲解服务。中国电影博物馆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23年入馆观众115万8780人次,超过建馆18年来接待服务总量的六分之一;2024年一季度入馆观众超过31万人次,单日最高入馆观众9026人次,微信公众号“粉丝”数突破100万,观众意见好评率达91.83%,省级以上媒体报道量超过72.81%,官媒和自媒体的网络信息总量同比增长3倍,均创历史新高。为了进一步优化外籍游客的文化休闲体验,我们正在加快安装境外银行卡受理终端。依托打造“入境消费友好型博物馆”和“全龄体验友好型博物馆”,让博物馆的“热度”变得更加有温度、更加有品质、更加可持续。
更好发挥交流互鉴作用,
让“有吸引力”的品牌项目
变得更加“有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电影是世界语言,是融通世界、开展人文交流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博物馆是城市文化会客厅,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也具有着特殊作用。
在中国电影博物馆活动品牌体系中,中华少儿电影配音推广展示活动创立最早、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15年来,这项活动以电影配音为切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喜闻乐见的电影内容、参与性强的配音形式、丰富多样的配套活动,为青少年打造电影体验学习、艺术素养培养和社会实践展示平台,进一步增进他们的民族、文化、国家和情感认同。活动从2012 年起走进港澳台地区,2020年起辐射至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2023年,这项活动得到了480万海内外少年儿童和30余个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活动举办期间,各地区的负责人表示,电影配音以普通话为桥梁,有效促进了港澳与内地人民的文化和情感交流;许多孩子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升、眼界不断开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明显增强。近三年来,我们还联合相关单位每年举办“多彩世界”国际青少年绘画邀请展,邀请海内外青少年运用水彩、剪纸、版画、彩铅等多种艺术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冰雪运动、生物多样性和世界文化遗产,并在馆内展出千余幅获奖作品。参赛范围从45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60个,参赛作品也由近3万幅增加到4.3万幅。同时,我们正在筹备国际电影文化交流活动,以巡展、展映、讲座等多种方式,展现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成就、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中国电影人在艺术求索、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进程中展现出的文化内涵、价值追求、精神风范和中国智慧,让中国故事更加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电影博物馆要紧紧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馆目标,以“基础建设年”夯实制度体系、优化机制流程,以“服务提升年”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品质,以“深耕拓展年”积蓄发展动力、促进功能提升,以新形象、新作为,在实现强国目标和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作出更多新贡献。
(作者为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