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举办第57期影视大讲堂,本期大讲堂聚焦舞台艺术电影的美学探索,邀请大型情景史诗舞台艺术电影《伟大征程》导演侯克明、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导演郑大圣、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导演韩真为主讲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王德芳、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影创作部主任林丽宁、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刘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嘉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等参加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孙萌主持研讨。
会上,侯克明、郑大圣、韩真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分享了舞台艺术电影创作的心得体会。侯克明认为,舞台艺术电影需要在视觉呈现上尽量突破舞台限制,创造更具电影感的空间。《伟大征程》中大量保留了观众席的群众反应镜头,并通过舞台大银幕中的画面延展出去,将举国欢庆的氛围融入表达,“这种沉浸式演出赋予了影片独特的空间表达方式,与其作品主题高度契合,充分表现了全国人民欢庆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
“我们尝试将写实主义的造景改造为露天舞台,将影视基地转化为户外大剧场,运用CG将朝云晚霞图画成手绘风格的天幕,这是舞台化与现实感之间的交界。”郑大圣表示,“我始终相信,‘意象’‘境界’‘意境’这些模糊而精准的美学意念,是‘中国式电影’自觉或不自觉的梦寐以求,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电影《只此青绿》改编自同名舞剧。韩真表示,在电影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留舞剧留白式表达和抽象意境的同时,构建符合电影逻辑的叙事结构,“电影与舞台剧不同,它需要更清晰的叙事逻辑和更直观的视觉呈现。在《只此青绿》中,我们希望观众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诗意的美感,而不是陷入具体的故事细节中,因此,在电影化过程中,我们尝试将人物从故事中抽离出来,追求一种景、人、美的融合,以及一种抽象的大写意、大美的表达。”
会上,与会专家也结合《伟大征程》《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三部影片,分享了对于舞台艺术电影的研究和思考。胡智峰对舞台艺术与电影在不同艺术品种之间的IP转换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伟大征程》对《东方红》等历史作品的全新诠释,还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从电影到舞台再回到电影的多次转换,亦或是《只此青绿》将一幅古画转化为舞蹈艺术,这些作品都展示了IP转换的无限可能性。
肖向荣称赞了《只此青绿》片中镜头的运动和舞台上的韵律。他认为,《只此青绿》没有被文本所捆绑,而是从镜头上找故事,靠身体的韵味、韵律和美打通了一切,实现了音乐、动作到整体呈现出来的画面高度的审美统一。
吴冠平认为,技术进步为舞蹈影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而当下时代也在对于影像的接受和观看过程中形成了新的视觉习惯,“《只此青绿》以一种虚拟性的不真实感和舞蹈本身的真实感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视觉魅力。”
林丽宁表示,《只此青绿》通过颜色的表达做到了“色彩即思想”,《伟大征程》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做到了“形式即内容”,她说:“三部作品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建设了中国电影更加丰富多元的景象,用更加丰富的元素来构建来表达中国故事,让我们对中国电影类型丰富、百花齐放的状态重焕信心。”
赵卫防表示,音乐与舞蹈作为舞台艺术电影的核心要素,与影视的视听特性高度契合,在舞台艺术电影美学的探索之路上,“新视觉经验”已然成为重要议题,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而言,舞台艺术电影无疑开拓了美学与经济的新增长点,也为影视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