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理念来源于正常化原则,倡导残障者尽可能与健全人一样生活,后逐步运用于各实践领域,旨在为残障者提供平等和安全的环境。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打破信息技术壁垒,克服残障者在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障碍,成为无障碍理念的新内涵和新任务。在此背景下,口述影像作为一种语言服务逐渐兴起,极具社会意义。其本身属于翻译学科的一部分,是指以视障人士为服务对象,将各种影像画面翻译成语言,帮助视障人士更加完整地感知与理解影视作品内容。
在信息化社会,口述影像涉及媒体研究、语言学、障碍研究、叙事学、心理学等领域,是一项特殊的口译实践。其中,语言表达在口述影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影像创作者、专业媒体人等主体以口述的方式描述影像内容,帮助视障人士更好地理解影像作品。同时,口述影像能够运用于体育赛事、电影电视节目播放、博物馆导览、图书馆等不同场景中,提升视障人士在不同空间中的行为便利性,丰富视障人士的精神世界。总之,无障碍理念下的口述影像语言表达是极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帮助视障人士在与影像内容的互动中,逐步进入影像艺术的丰富世界中。如此,口述影像语言表达应切实发挥“加法功能”“审美功能”“叙事功能”,以声音增强视障人士观影的“愉悦感”。
注重语言表达连贯性
发挥口述影像“加法功能”
无障碍理念下,口述影像与普通电影的区别更加明显,尤其电影录音剪辑需要做“减法”,而口述影像需要做“加法”。在没有语言对白的画面上,由解说员添加电影故事、人物、情节、画面的旁白解说,帮助视障人士“看”懂电影。需要注意的是,解说员应客观描述影像画面,切忌加入过多个人喜恶成分;处理好画面与画面之间、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注重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避免口述影像前后不一致。除了描述影像中各类事物的典型特点外,口述影像应注重描述细节,适当拓展内容,使语言表达的系统化、连贯性更为突出。
据此,口述影像解说员等主体应全面研究口述影像接受者,细分视障群体,事先规范针对不同视障人士的语言表达技巧。例如,针对视障儿童,口述影像应尽可能多维度地表达事物,包括事物形状、颜色、功能、味道、心理感受和社会评价等,以丰富的信息内容完善儿童理解影像故事的语言线索。针对视觉效能退化的中老年群体,口述影像应重新审视连贯性,提供关键信息,关注话外音的协调连贯性,无需过于细节化地描述不同画面场景或人物动作,有助于此类群体对影像进行发散性解读。重点运用多模态文本连贯模式,强调源文本作者和目标文本接受者在创造连贯中的作用。
注重语言表达艺术性
发挥口述影像“审美功能”
无障碍理念下的口述影像依赖于视听语言。事实上,继口语、手语、书面语等人类精神符号后,视听语言已成为最具普适性的语言符号。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视障人群不再仅仅满足于信息获取,而是在精神追求不断提升的同时,希望信息能够负载更多艺术内容和文化内容,在口述影像的互动式或沉浸式体验中,接受审美教育。
鉴于全社会对视障人士等残障群体的服务意识和关注度逐渐提升的现实,国内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国家战略开设视听翻译课程,加大培养专业口述影像译员的力度。尤其传媒类高校,本身在影像制作、配音等专业方面便具有鲜明特色,可围绕新闻播音、电影制作、翻译与文化传播等方向,探索培养口述影像译者的有效模式。基于高校学生艺术审美素养较高的优势,着重培养人才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为增强口述影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注入新活力,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该举措可优化口述影像中讲解者话语构成的方式,即优化口述影像的“话语语态”,解决“怎么说”的问题,使得口述影像讲解者形成高度的场景意识;使用影像语言中独具中国特色的美感和温度感,彰显口述影像的审美功能。
注重语言表达准确性
发挥口述影像“叙事功能”
口述影像本身涉及叙事学。无障碍理念下口述影像创作更加强调叙事的重要性。诸多口述影像学者纷纷加强对叙事的研究,肯定语言表达准确性对于口述影像的关键作用。从宏观层面出发,口述影像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原电影在叙事效果方面的相似程度,从根本上强调口述影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微观层面出发,口述影像内容并非画面堆砌,而应重点关注电影叙事结构、语言逻辑、语言表达功能等。为了确保视障人士能够充分理解电影叙事逻辑,口述影像应着力解决影像画面带给视障人士何种影响的问题,即关注口述影像叙事效果的体现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口述影像的成功与否。例如,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发起“光明影院”项目,制作《小花》《流浪地球》等口述影像,通过讲述人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让视障人士与家人共同走进电影院观看。这一项目广受视障人士好评,原因在于口述影像让视障人士感受到科技时代的进步,获取了大量新信息,这得益于口述影像语言表达准确性极高,能够有效传达原电影表达主旨,最大程度发挥口述影像的“叙事功能”。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讲师)本文系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基于“一会一诊一沙龙”艺术类专业科研反哺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MBXH22YB25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