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电影是以音乐为题材的一种电影艺术形式,多通过电影故事和艺术的表达,升华一般影视表现手法难以表现的内涵,凭借着极强的感染力使观众更容易投入剧情。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具有音乐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等优势,是音乐电影中推动剧情发展、表现人物情感、升华影片主题的关键线索和象征符号,通过赋予音乐电影以丰富的音色变化和情感层次,提升音乐电影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基于此,深入探析钢琴元素在音乐电影中的多功能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叙事技巧,同时也为音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音乐电影中钢琴元素的抒情功能
钢琴音乐的主要审美特征在于其抒情性,正如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所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在音乐电影中,根据电影主题、剧情需要、人物关系等,钢琴元素通常用于表达具体的、特定的、有指向性的情感,如紧凑的场合配以紧凑的音乐,暧昧的场合配以轻柔的音乐。因此,钢琴承载着较强的情感表达功能,不仅能够细腻反映人物角色的情感变化,而且可凭借较广的音域、较强的表现力来呈现情感丰富的故事,进而增强电影的情感深度。比如,在音乐电影《钢琴家》中,友情、爱情、亲情都被淡化,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展现得极为真实且朴素。战争对每个人的心灵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从饥饿和寒冷到孤立无援的痛苦,从愤慨到恐惧再到无助的苦楚,摧毁着每一位钢琴表演艺术家的一切。影片借助钢琴音乐将这些情感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来,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尽管画面已经结束,但钢琴音乐依然在观众的脑海中久久回响、挥之不去。
音乐电影中钢琴元素的叙事功能
在音乐电影中,音乐作为电影叙事的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钢琴作为音乐电影中常见的叙事元素,不仅可通过节奏变化、旋律起伏来推动电影情节发展,而且作为贯穿电影始终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不同的情节段落,从而使整个电影情节更为连贯流畅。例如,在音乐电影《爱乐之城》中,钢琴作为影片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始终都是为电影情节的发展而服务。主角塞巴斯蒂安的钢琴演奏,以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推动电影情节发展。例如,当他在爵士俱乐部独奏时,音乐表达了他对梦想的坚持与热爱,带领观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同时,钢琴音乐贯穿始终、承上启下,连接了塞巴斯蒂安与米娅的相遇、爱情发展与最终分离,使整个电影情节更加连贯和流畅。
音乐电影中钢琴元素的塑造功能
美国著名电影配乐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认为“音乐能够挖掘并强化角色的内在性格”。
在诸多音乐电影中,通过钢琴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凸显人物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因此,音乐电影中的音乐和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个情感丰富、引人入胜的情感世界。比如,音乐电影《钢琴家》中,钢琴并非仅仅是故事的核心主题,还是主角瓦迪斯拉夫·斯皮尔曼在极端环境下维持精神世界的支柱。钢琴音乐贯穿整个电影,展示了瓦迪斯拉夫·斯皮尔曼在战争中的生存斗争和内心坚韧。他在废墟中弹奏的那段音乐,不仅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还表达了他对人性、希望和生存的渴望。在观看影片过程中,观众可通过钢琴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痛苦和希望。影片《想飞的钢琴少年》通过一首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急流》向世人塑造了一位具有非凡音乐天赋的少年——维达斯,并选取拉威尔的《镜》组曲中的《小丑的晨歌》、李斯特的《钟》等钢琴曲贯穿整个剧情,使观众能够更好地借助钢琴理解维达斯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抗争。
音乐电影中钢琴元素的升华功能
声音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也是主题的源泉和成因。音乐电影虽以音乐为核心元素,但是每一部影片仍有其所要传达的思想主题。钢琴作为音乐电影中常见的叙事元素,不仅可对电影主题的演绎和诠释起到补充和说明的作用,从而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内涵,而且可凭借其优美的旋律、纯厚丰满的音质以及宽广的音域强化观众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升华电影主题的效果。例如,在影片《音乐之声》中,当玛丽亚用钢琴教孩子们唱《Do-Re-Mi》时,钢琴的声音充满了活力和希望,象征着家庭生活的复苏。钢琴的音质丰富且温暖,使得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孩子们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快乐。在影片高潮部分,冯·特拉普上校听到孩子们和玛丽亚的演奏,被深深打动。他重新拿起吉他,加入他们的演奏中,唱起了《Edelweiss》。此时,钢琴的伴奏音色柔美且充满感情,象征着上校内心封闭多年的情感被音乐唤醒。他和玛丽亚之间的感情也在音乐交流中逐渐升温,钢琴在此刻不仅升华了家庭的主题,也深化了爱情和希望的主题。
钢琴元素在音乐电影中的多功能性,不仅在于其作为音乐的核心元素,还在于其在情感表达、影片叙事、塑造人物以及深化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音乐的独特力量,提升音乐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因此,钢琴元素在音乐电影中的运用,充分展示了音乐作为叙事工具的无限可能性,同时彰显出钢琴在音乐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