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并非事物固有的特性,而是构成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在此框架下,从日常生活服装中演化并精炼成的中国传统戏剧服饰,就是一个复杂的符号体系。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进行符号性研究,探索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符号呈现
符号学理论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其中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或意义。在传统戏曲服饰中,色彩、纹样和款式共同构成符号的能指系统。
色彩的符号性。色彩是最能被观众直观感受到的一种符号。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将色彩分为“上五色”与“下五色”。“上五色”为正色,包括白、绿、黑、红、黄,多为皇室成员穿着,代表身份高贵;下五色为间色,包括紫、粉、蓝、湖、秋香,是上五色的延伸和补充,用于表示身份卑微。除此之外,传统戏曲服饰中色彩运用还具有强烈对比、巧妙调和、表情达意三重规律。在戏曲舞台上,通过服饰色彩的强烈对比,在美化舞台之外,更能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例如,秦腔《斩李广》身着黑色套衣、配以黄色虎皮坎肩,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凸显李广威猛勇武的气质。不仅如此,色彩还是展现人物性格特点、传递角色情感的重要符号。在戏曲舞台中,常用红色来展现热情豪爽的性格特质,例如红娘衣;而黑色则展现人物的粗犷、刚正、沉稳,诸如包拯用黑蟒、林冲用黑箭衣等。
纹样的符号性。纹样在中国戏曲服饰中占有较大比重,多以写生为主,龙、凤、牡丹、莲花等图案都是戏曲服饰中较为常见的纹样元素。除此之外,还有草龙纹、博古纹等古代美术纹样、太极八卦纹、八宝纹等宗教纹样,与色彩一样,都具有装饰性和标志性。其中,龙纹象征皇权和身份高贵,常用于十色蟒、黄帔、龙斗篷等主要戏服。比如,《摘缨会》中的楚庄王、《逍遥津》中的汉献帝均在戏中穿黄帔。凤纹引入戏服,被赋予“鸟中之王”的深刻含义,常用来象征女权,在女蟒、女皇帔、宫衣等女性戏衣中较为常见。除此之外,鸟纹、麒麟纹、花纹、八卦纹、流水纹等中国传统纹样运用于戏服中也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比如,鸟纹和兽纹常用于区分文武官,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而流水纹则象征万德吉祥,多用于女蟒的铺底绣。从形状上来看,圆形纹样的线条回环绵长、柔和流畅,象征着团圆吉祥,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高级贵族的戏衣中,比如皇帝的蟒服、龙马褂儿等戏衣上均绣有团龙纹样。方形纹样运用相对较少,大多用于官衣的方补子;长形纹样则是纯装饰美化的纹样。综合性纹样大多用于靠,靠是戏曲舞台中武将的戎服,由多种不同形状的部件组合而成,每一部分的纹样都不尽相同,由此形成了综合性纹样。
款式的符号性。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款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蟒、帔、靠、褶、衣五大类,从整体上看,款式多为宽袍阔袖,全封闭式,外型宽大平直,不显腰身。其中,蟒袍多用于帝王将相等身份尊贵的角色,分为男蟒和女蟒两大类,男蟒衣长及足,齐肩圆领,大襟开身,女蟒的款式与男蟒大致相同,只是女款继承了中国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的特点;帔是帝王将相豪宦乡绅及眷属“燕居”闲适场合常服,不同的颜色纹样代表着不同的人物身份。比如,闺门帔专用于深闺中的未婚少女,观音帔专用于深化戏曲中的观世音菩萨;上文提到,靠是戏曲舞台中武将身穿的戎服,包括硬靠、软靠、改良靠等九类;戏曲舞台上的靠既是衣服又像是铠甲,以衬托武将的威猛;褶子是中国戏曲舞台中运用最广泛的款式,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均可穿,因而在戏曲中属于场合装;除以上四类之外的所有戏衣统归为“衣”,在此就不做赘述。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符号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不仅是舞台表演的装饰元素,更是一种极具符号意义的文化载体。如果说,色彩、图案和款式是构成戏曲服饰符号的能指,那么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即为符号的所指。
象征价值。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中的每一种颜色、图案和款式都是深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富符号系统之中,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从色彩运用出发,红色通常象征热情、勇敢和忠诚,是英雄和正面角色的主要颜色;黄色象征权力和财富,是帝王的专属色,表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黑色通常与刚正、严肃相关,常用于判官或忠烈的角色。从图案配饰出发,龙纹象征帝王的至尊地位和权力,凤纹象征尊贵和美德,莲花代表清洁和纯净,兽纹则象征勇猛。从款式设计出发,蟒袍的宽大与华丽贵气象征着帝王将相的尊贵;靠甲与靠旗的款式设计象征着武将的威猛;而仆人或平民短褐衣裤的款式则象征其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朴素。
审美价值。戏曲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和工艺技术,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弘扬中华文化的独特审美;同时,戏曲服饰不仅是演员舞台表演的装束,更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戏曲表演中,依托服饰的多样化展示,观众能够洞察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进而加深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