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二胡为题材的电影和以音乐家传记类电影占据了文艺作品的一定地位,如以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和黄海怀命名的同名电影《刘天华》《黄海怀》等,以民间音乐家“阿炳”为题材的电影《二泉映月》等。这些电影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性、思想性,对于阐释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天华》《黄海怀》《二泉映月》等电影,在当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及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校思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影作品中人物的思想精神影响着我们,时刻鞭策着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为党、为国的伟大精神。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优秀的文化贯穿于育人工作中,应用学生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课程教学之余可以借助电影中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精神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植根大学生的德育学习过程,让优秀的音乐家引领我们的专业学习。
一、以情感人、以艺塑人
《二泉映月》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严寄洲执导的剧情电影,于1979年上映。该电影将二胡与阿炳融为一体,生动地讲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的一生。
《乐记》中曾记载“乐者,心之动也”。音乐作为被外物感动产生的形式,深刻反映了演奏者的内心体验和对作品的理解。有关《到春来》的曲牌,阿炳改其为《寒春风曲》,阿炳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讲到“春天的风也是寒冷的”,用音乐寄托其人生的凄凉。阿炳的师傅重病在身仍然陪他练琴、阿炳向民间艺人钟师傅学习二胡演奏,他勤于学习,数年如一日,不仅学习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成为无锡道教中出色的乐师,后来阿炳“迎着寒风”练习竹笛“双吐、单吐”,双手撮上“冰雪”练习二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电影中还讲述了阿炳拒绝为“横行霸道、衣冠禽兽的警察局长李老虎”演奏,说明阿炳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禁让我们想起“刚正不阿的民族精神”,电影中借助二胡倾诉了阿炳的人生悲欢,指引我们“向善、向美”的追求,塑造了阿炳坚韧不屈的人格。
二、艺心向“根”、启智润心
《刘天华》是由郑洞天执导,2000年上映的音乐家传记类电影,该电影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陈军主演,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代民族音乐宗师刘天华“弘扬民族音乐”的人生故事,将民族音乐家的二胡与人生紧密结合,标题性的二胡作品成为其电影的主要配乐。该片曾经获得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第11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奖等诸多奖项。
刘天华先生在其十首二胡作品中,首首有标题,有思想,有尝试和借鉴,真所谓在“中西调和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展现了一代宗师“刘天华”在人生历程中不断求索的精神。电影中数百名演奏者齐奏《光明行》正是对这种高贵民族精神的讴歌,其创作的背景是在中国爱国人士遭到镇压、暴打的情况下创作的,展示了人民音乐家刘天华身处逆境却不忘“音乐救国”,用“光明”坚信革命的成功。这部电影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方面,展示了民族音乐作为中国音乐的“根”与“魂”,我们可以借鉴优秀的音乐文化,但是不能照抄西洋,我们的民族乐器最终要服务于人民大众,我们可以改进国乐,但不能全盘否定它,至今这些音乐思想同样可以指导我们民族器乐的创作和演奏。
《黄海怀》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传记电影,影片真实再现了著名二胡演奏家黄海怀的艺术人生。片中黄海怀从小展露出的“惊人的天赋”,后天的勤奋努力,使其在经历挫折后依然选择不断奋进,终以《赛马》《江河水》等乐曲久传不衰,在乐曲中首创了拨弦、压揉等演奏技术技巧,成为至今上演率极高的二胡曲。黄海怀在去萍乡剧团借“刘海砍樵”谱子被拒绝后,登上梯子在剧团排练的时候现场记谱,最终演出特别成功获得剧团团长的“认可”;在创作《赛马》时,灵感一来,当时正在洗脚,突然从洗脚盆里跳出来,拿起墙上的二胡边演奏边记谱,这种“对专业的热爱精神”值得当今大学生好好学习。
黄海怀一心为了“民族音乐”学习地方音乐,在师弟凭借黄海怀改编的《萍乡哀调》考取上海音乐学院时,他说“行,你给咱萍乡争了光”,充分说明他心有家乡,有大爱,有“家国情怀”。黄海怀不停向他人学习,在演出空挡听到管子演奏家谷新善的《江河水》时,感动得泪流满面,一直向谷老师发问学习,彻夜不停思考、摸索,最终把作品移植到二胡上,成为经典名曲。这种为艺术执着的精神深刻感染着观众。
三、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这些音乐家传记电影,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刘天华、黄海怀作为学院派的代表,始终没有忘记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使命”,不忘“初心”,在发扬国乐、传承创新方面给我们以“光”的引导,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守住我们的“根”与“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这些二胡演奏家电影启迪我们努力赓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血脉,努力推动中华优秀的传统音乐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他们的“兼收并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用我们手中的乐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发展。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